默契,是拿地的第一步
林齐于2007年4月,操作了一块位于北京郊区的商业住宅A地块。这片土地外观上了无生气,闲置多年,林齐托熟人到市规划局查出这是当地农机公司的一块厂房废地。
找到土地出让方并达成默契,这是整个拿地过程的第一步,对有私人关系的地产企业来说,这也是最轻松的一块。因为私下拿地通常都是去自己熟悉的地方,“不了解或水深的地方都不去。”林齐说。他所在的公司在北京郊区和二三线省会城市都有进入,基本都是通过当地与土地有关的个人引荐进入。比如他们刚完成收购的一块地,就是在通州和一个厂长聊天时得到信息的。
复杂的无主之地,成就了两个充满了传统交易智慧的出让方式——招标和挂牌。特别是招标,抛弃了纯粹价高者得的方式,实行考核各种条件后综合评分,为土地二级市场的运作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更有游戏精神的做法是设置一些莫须有的条件。林齐曾经操作过一块地的挂牌,虽然已完成“三通一平”,但土地方在挂牌说明书中表明,还有200人的拆迁必须完成。“拆迁是土地开发中最棘手的事情。其实并没有这200人,但没参加过土地一级开发的公司不清楚底细,大部分会知难而退。”林齐说。
这是自2002年招拍挂制度后形成的“提高市场门槛”传统。个人建房者于凌罡也曾遇到过这样“净地不净”的情况。2005年芍药居地块挂牌,不知深浅的于凌罡“直接去抢地”,结果在挂牌的补充文件里发现这块已完成“三通一平”的地块中央,存留一座占地405平方米的锅炉房,并且不转让产权。“也就是说,买一辆车,四个车轱辘,他只给你三个。”于凌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我们拿这块地,将立即面临诉讼风险。”
一级开发中的伏笔
林齐拿到的A地块,同样也是通过招标的方式。林齐对A地块的操作依照这样的程序:
首先,由林齐出全资注册一个子公司,负责土地的一级开发。这个子公司花费4000万元完成了这块地的整理。而土地方虽然不用出一分钱,但却会在下一步分享该公司一级开发所得的利润。
这个近万平方米的A地块在进入土地储备中心,进入二级市场交易前被评估的底价为10300万元,其构成分为两部分:土地出让金3300万元(政府所得)+土地补偿费7000万元(土地方所得)。
土地补偿费是土地的实际整理成本,加上土地整理利润,开发商一级开发获利多少的奥妙就隐藏在其中。按国家规定,一级市场的开发商可以在土地整理成本的基础上,加上8%的土地整理利润和2%的管理费。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整理利润有时候可以是100%,甚至更多。”林齐说。
在这块地的一级开发上,林齐的实际整理成本为4000万元,他得到的土地整理利润和管理费为700万元(以7000万元的土地补偿费评估价,按8%的土地整理利润加上2%的管理费计)。
在最后评估出的7000万土地补偿费中,土地方先返还林齐4700万元。而比实际评估多出的2300万, 由林齐和土地方六四分成。
这还仅是一级开发的利润。土地平整后,要进入二级市场交易。一级市场上的合作,也为二级交易中附加条件的书写埋下伏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