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却不快乐,开始探索内心富贵
金钱,对华人首富到底意味什么?
因为他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他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
、无法读书的困境。年轻时,李嘉诚曾经是金钱主义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岁,李嘉诚创业后六年,他已经跻身百万富豪。那时候的他,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
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他也开始尝试上流社
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新宅面向维
多利亚港,与当时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较,这已经算是“豪宅”。
但是,搬进新家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数十年后的今天,他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失眠的夜晚。躺在
偌大的床上,月光将窗外树影投射进屋内,风吹得它们摇摇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从潮州
山区仓皇逃离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与祖母相偎而眠的温暖,到香港后必须搬开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铺入睡
,创业后以工厂为家,唯有机器运作的声音能让他安稳入睡、机器一停他就惊醒的日子……曾有的快乐与痛苦
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静、宽敞,显得多么不同。
“还不到30岁,我就拥有足够我一生开销的钱。”变成富翁后,他却茫然,“为什么有钱不如我判断的这
么快乐?”望着窗外,他问自己。
他走出新家,驾车往山上开,在西半山宝珊道这条单向道尽头停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向维多利亚港
思考:“我这么有钱,身体很好,为什么没有非常快乐?我不喝酒、不赌博、不跑舞厅,我赚再多,也不过如
此。”
“财富能令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发现,金钱带
来的快乐满足感不能持续。
思索持续到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
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时从那时开
始,他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视一般的外表与物质,享受简单的生活。他领悟出:“内心的富贵
,才是真富贵。”
28岁后,他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
真正成立李嘉诚基金会是1980年,他52岁时,基金来自他的私人捐款。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
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
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师担任
各学院院长,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舒兹
(Howard Schultz)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
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他说。
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
的轨迹。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
安装义肢、就业计划。
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
多年有关。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超过九成的捐助资源
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内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