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丧钟为谁而鸣?
高收费导致有些农村家庭知道交不起大学学费,许多家长采取读完初中就不让孩子读书了,以免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又没有钱上大学,所以我们的高考升学率是以很多孩子不读高中来支撑的,也就是说如果公办大学不收学费,那么考上公办大学的人很多应当是那些初中毕业后失去读高中机会的人。全国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而一个大学生一年要交学费5000元,农民从哪里去生钱来交学费和生活费?
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不公平也尖锐存在。出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初衷与豪情,从1999年起,教育部分三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18亿。作为一个教育经费十分拮据的国家,基于某种“拔苗助长”的逻辑与大跃进思维,漠视中国的国情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手如此阔绰地把钱投向个别名牌大学,人们难免要问:一流大学到底为谁而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并没有效力于花大价钱培育他的祖国,对此,有人戏称一流大学成为“留美预备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