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后,美国政府除了以军事与“金援”协助台湾之外,更开设各项奖学金,鼓励台湾学生赴美深造。台湾“教育部”海外文教处统计,1950年到2006年,台湾已有五十多万名学生赴美留学,远远超过留日的十多万名学生—留美取代日据时代的留日,成为社会主流。
台湾势力最大的海归派,非哈佛大学莫属。“哈佛校友会”五百多人,几乎掌握了台湾所有重要的政经资源。当然,这些人并非一出生就非龙即凤,他们大抵是在哈佛累积了学历,而从此搭上了扶摇直上的直通车。
其中,最佳的代表当属马英九。
马英九在哈佛期间,投身“保钓”运动,时常议论“国是”,逐渐引起国民党中央的重视。1981年9月,从哈佛获博士学位半年后,马英九即成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蒋经国英文秘书,在蒋身边一呆就是7年。
7年中,马英九深得蒋经国的喜欢,被赞为“没有缺陷的年轻人”。1984年6月,蒋经国力排众议,破格提拔34岁的马英九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负责推动政党“外交”。
如今毕业于哈佛的政商名人,已有位高权重的“副总统”、党主席和顶级企业领袖,至于“院”、“部”首长,则多达数十位;在财经、法律等领域,出人头地者更是所在多是。台湾“哈佛校友会”实力雄厚得令人咋舌。成员们每年缴纳会费,举行定期或私下不定期的聚会,闭门座谈或演讲时,经常透露许多未公开的一手信息,并积极形成策略联盟。
哈佛不仅是台湾学子最梦寐以求的第一学府,也是失意政客沉潜、伺机再起的舞台。去年3月,前“行政院长”谢长廷下台,孤独一人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担任研究员,他借马英九到哈佛演讲之机,坐在第一排全程聆听演说,并第一个提问。透过现场十多家电视台的现场转播,失势的谢长廷“借”马英九之风,再度成为媒体的焦点。
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工——“总统的同学会”
除了显赫的哈佛派,美国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在台湾也举足轻重—其受助人均是当地有上升潜质的政商领导人。
成立于1951年的艾森豪威尔基金会,每年从世界各地遴选二十多位青年领导人,颁发奖学金让他们到美国考察访问三到九个月。当年,为了庆祝总统艾森豪威尔的63岁生日,其友人提出“国际领导阶层交流计划”,以培养各国菁英人才为使命,以便通过他们未来的发展,来推广美国的影响力。到2002年为止,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受奖人中,已经出了2名元首、40名内阁成员、50名高等法官,还有不少大使和大学校长。
台湾最早受邀的是财经界人士,后扩至政界。1954年,台湾首位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得主,是台湾大哥大总经理张孝威的父亲张心洽。学成返台后,他创办了“中华开发银行”,为台湾引进了工业银行的创投制度,“行政院”透过“中华开发”扶植台湾科技产业。张孝威多年之后也成为该项奖金的得主。张心洽父子成为台湾第一对艾森豪威尔奖学金的父子档,第二对父子档则是中信金控董事长辜濂松与前总经理辜仲谅。
这些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受奖人,返台后形成强大的人脉网络,让艾森豪威尔奖学金有“台湾政治菁英俱乐部”及“总统同学会”之称,52年来,为台湾培养出三位“行政院长”、两位“副院长”、两位“总统”候选人与两位“副总统”候选人,“部长”、“次长”更是难以统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