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鉴真”,母亲说不好:与一个和尚同了名
他小学读的是北京市实验二小。虽然离家不远,但为了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父亲却要求他在校食宿。那时他们兄妹6人(刘涛和刘丁也和他们一起生活)每月的全部费用是100元,虽然不愁衣食,但也相当紧张。
兄妹们每人每年只能买一双鞋。男孩子穿鞋费,往往不到规定的“更新”时间,刘源的鞋子就张开了口,但也只能凑合着穿。对刘源来说,那时最高兴的事之一就是换新球鞋。刘源用的那个旧铁皮铅笔盒还是姐姐传给他的,以致于后来不得不用橡皮筋勒着。
60年代,阿富汗国王、王后来访,王后提出想见一见刘主席家里的“小公主”们。对于自己活泼健康的孩子们,父母一向不觉得丢人,就答应了。这可愁坏了老外婆,为的是孩子们没有与此场合相称的衣服。
特别是亭亭,所有的裤子都有补丁。最好的是一条灯芯绒裤,可膝盖上还有一个三角口。家里甚至想到北京市借几套献花儿童的服装。最后还是巧手的阿姨在三角口上缀了一朵小花(在今天看还挺时髦),算是瞒天过海了。
那时,父亲还为他们制订了一个严格的“成长进度表”:9岁学游泳,ll岁会骑车,13岁能够自理,15岁独自出门。姐姐平平 15岁那年,妈妈正在河北的定兴县搞“四清”。放寒假后,爸爸交给平平一封信和15元钱,让她给妈妈送去。平平独自一人乘火车换汽车,终于找到了妈妈。打开信一看,只有短短的几名话。爸爸告诉妈妈,他是有意让平平一个人出门,寒假就让她留在农村劳动锻炼。
从小学毕业开始,父亲每个寒暑假都把刘源送到部队去当兵。那兵可当得一点都不含糊,他和战士们一样摸爬滚打,站岗放哨。至今谈起来仍令他自豪不已的是,通过严格训炼和考核,他荣获过“特等射手”称号;国庆节阅兵时,他还是护国旗礼兵队中一员,迈着标准的正步,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呢!
(刘源:“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从物质方面说,和当时的工农子弟可以说没什么两样。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一些‘特殊’的严格锻炼的机会,比如从小当兵,这的确是一般的工农子弟所不具备的。”)
和严肃严谨、不苟言笑的父亲比起来,毛主席却要随和关切得多。毛主席特喜欢逗孩子。刘源从小拜黄胄为师学习中国画,“名师出高徒”,11岁那年参加巴黎国际儿童画展,居然得了个金奖,另外还得过两次三等奖。一次,他在庐山画了幅画送给毛主席,随手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元元”,毛主席看了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个名字不好,不要‘圆’,要有棱角嘛!”刘源赶忙说:“不是那‘圆’,是源泉的源。”毛主席听了笑着说:“这个源么,还可以!”
但刘源开始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了。他那时叫“源源”,他想,这是个小孩的名字。将来长大了,怎么还能“源源”、“源源”地叫呢?他几次要求父母给他改名字,上中学前,父亲果然给起了个名字:鉴真,并且还专门跟他谈了一次话,教育他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对实际情况要求实求真,要善于鉴别并勇于坚持真理……
没过多久,文化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的活动,母亲说这个名字不好,和一个和尚同了名,于是改名的事以后就不再提了,但父亲对他的那番教诲,却使他刻骨铭心,终身受益。
(刘源:“至今回想起来,父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或者说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两点,一是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依靠群众,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二是任何情况下都要求实求真,要勇于走自己的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