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洋学生到七里营当了公社的“第十七把手”,当人们知道他是过去的“皇太子”时,情况顿时复杂起来
1982年春节前夕的霏霏雨雪中,刘源只身一人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那时,基层刚为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许多同志才复职,在公社党委、管委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当了个叨陪末座的副主任,先是包一个大队分管一个区,后又分管公社的乡镇企业(当时叫社队企业)。
刚开始,人们不知道这个北京分来的洋学生是什么人,公社领导又多,谁也没有注意他这个“第l7把手”。还因为他常常帮司机擦车,把看电视的前排座位让给炊事员而感到好笑--洋学生不懂规矩。两个月后,当人们知道了新来的刘主任就是刘少奇的儿子时,眼光和表情立刻变得复杂起来:有‘敬’屋及‘乌’的,有看稀罕的,有疑惑的,也有侧目而视的……
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心理打量着这个在旧戏里被称为“皇太子”的人。但起码对他破除传统“规矩”的行为倒是不加非议了,反而一致竖起大拇指。至于别的方面,“是骡子是马,还是遛遛”。
这些全在刘源的预料之中。他只有一个选择:干!扎扎实实地干!
在一个落后大队帮助夏收,他在骄阳下赤裸着上身,和农民一样干得灰头土脸。收割机被卡住了,他打开机盖,一头扎下去,像个土拨鼠似地一把一把往外掏着麦秸,外面只看得见个屁股……
领导修路时,他用在白坊插队时取得的“经验”,利用自己的“优势”一趟又一趟地跑,一遍又一遍地磨,搞齐了材料。接着又和农民一起挖路基、铺沥青。炎炎烈日下,他手提盛满炽热沥青的桶,一趟趟跑得比农民还快。老大娘心疼地追着给他擦汗,把清凉的糖水送到嘴边……
29公里柏油路修成了,这个长度比公社过去所有公路长度加起来还要多。七里营成了全省第一个村村通柏油路的公社。从刘源“暴露身分”的那一天,社会上就一直传着一种舆论:刘源是到农村来“镀金”的。而农民们有一个很朴实的回答:你要也到俺们这儿像刘主任那样“镀金”,俺们百分之百欢迎。
早在农村插队时,刘源已经认准了一条:农村不发展副业,单靠“学大寨”在土里刨食,是永远也富不起来的。
在基本熟悉了情况以后,他主动请缨,抓全公社的社队企业。
当时搞乡镇企业虽然已经不必担心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但农村改革起步不久,乡镇企业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在国营经济面前,乡镇企业就像进城的乡巴佬,总被人看不起,到处困难重重。
刘源首先从整顿企业内部入手,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接着群策群力,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开发了十多种新产品。跑原材料、跑推销……时间不长,几个原来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了。到年终,公社所有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8%,利润增加82.5%。
1983年4月,经县人大常务会讨论,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主抓全县的多种经营和工业。一年以后,正逢大搞干部“四化”,刘源已成了“老资格”的县领导了。由于成绩显著,他又被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