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副市长的刘源刚上任就当了“上访户”,为把天然气引进郑州,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四处奔走
1986年的一天深夜,郑州市郊的一个工地上,灯光通明人头攒动。民警、武警拉出一大圈警戒线。危险的圈内,消防队员和工人的头盔闪闪发光。人们似乎在兴奋而紧张地等待着什么。
两个未带头盔的中年人举起巨大的手枪,突然,4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一条十几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把夜空烧得一片通红。
人群沸腾了。钢盔、手套在空中飞舞,欢叫、自发的口号声混成一片。郑州副市长刘源这一刻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身分,扔下信号枪,孩子似地欢呼着,跳跃着,和周围的人拥抱在一起。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天然气终于引进了郑州。这是刘源上任以后主抓的第一项大工程。
1985年初,由省委建议,市委提名郑州市人代会又一次以全票选刘源为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上任伊始,市长就把这块“硬骨头”交给了他。
回忆在北京跑项目的那些日子,用刘源自己的话来说,就像个“上访户”,利用在北京人头熟的条件,他设法找了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找了康世恩国务委员,找了石油部唐克部长。他在国家计委和石油部之间穿梭似地来回跑。
进了办公室,见别人正在忙,他就一声不吭地靠墙找个椅子坐下,等人忙完了再去谈事,一说还要补充个文件,他到火车站买张硬座票连夜就往郑州赶。
两天后亲自开一通宵夜车跑回了北京。国家计委一位同志也颇有几分感动地说:“高干子弟我见过不少,副市长也见的多了。但像刘源说话这么谦虚、办事这么实在的,还真不多见。
也许大家都是一半看“老爷子”面子,一半看这毛头小子兴许还可信,很快地帮刘源通了关。项目跑下来了,紧接着又是落实资金、钢材,组织施工。天然气要通到家家户户,70多公里的主管道要通过千家万户承包过的土地、果林、菜园、鱼塘……除此以外,全市几乎所有的街道都要开挖一遍,上l0万个家庭要在墙上凿眼打洞,工程之大之复杂可想而知。
难怪当初有人保守的估计,3年以后天然气能到郑州就不错了。在施工的那些日子里,刘源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精心组织,身先士卒,把全体干部职工凝结成一个高效、团结的集体。
特别是他动员一批老同志在各领导层次实际指挥,他们真有股“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劲儿。结果,只用了4个月,天然气就到郑州;5天以后,就进入了第一批用户;一年半以后,占全市三分之一的7万户家庭,35万人口就告别了煤炉,用上了天然气。
(刘源:“通过这件事,大家都说我关系多,能办事。其实,这是个客观存在。问题不在你有没有关系,而在怎么用这关系,是用来谋私还是谋公。如果用来谋公,为老百姓办事,也没什么不好,就是求一位国家机关的办事人员回来商办,我这个副省长整整在办公搂前的台阶上坐了两个小时,而在走廊上等人、谈话就更是常事了。可要真给企业解决了问题,你也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