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就业提出的四点建议
张帅卿撰(原创)
撰写此文前,请允许我先描述四幅近一年来我亲眼目睹的画面。
(一)
2008年下半年我在蚌埠期间发现怀远的石榴又大又红又甜,这么好看好吃的石榴我在阜阳长这么大是不曾见到过的。怀远的石榴在当地价格十分低廉,批发市场里的价格更为可观。阜阳到蚌埠的距离坐火车仅需4个小时,一次从蚌埠回阜阳前,我特意在蚌埠火车站门口买了5个大石榴带回阜阳。其中3个送给亲朋好友,剩下2个我就在阜阳人民路天桥下摆摊出来以5元/个的价格出售(成本3元左右)。十几分钟以后,2个石榴被一对青年男女相中买走。看着他们第一次见到怀远石榴的兴奋表情可想而知在阜阳发一笔“石榴财”并非是一件难事。
(二)
2008年9月—11月期间,我亲眼目睹了一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他们一面伸手拿着国家的助学金(发迟了可能还会引起一片骂声),一面穿着名牌服饰,提着笔记本电脑,谈着恋爱;一面责怪着学校开的课程无实用价值,一面逃着课在寝室哼着鼾声调;一面感慨着现在就业难挣钱难生活难,一面逛着街泡着网下着小酒馆。。。。。。
(三)
2009年元旦期间的一个晚上,我坐机动三轮车回家。拉三轮车的是一位中年妇女,途中攀谈时她告诉我家中还有一位老人和两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下车付款时,她一脸满足地对我说:“反正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平时没事出来跑跑三轮现在能养活四口人,还自由!我觉得比他们上班的都强。”听后我真的很震撼。
(四)
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09年以后耳畔经常会听到周围朋友因为学会了网购或者是在网上淘到了一件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欣喜万分,有的甚至要津津乐道好几周。看着快递公司每天在本市派送业务的不断增加我着实有几许无奈。
据以上四个实例我想给当代大学生提四点建议:
一,眼前都是机会,一个思路一笔收入
在蚌埠大学城学习的阜阳籍学生不在少数。蚌埠市内每年石榴上市季节都能看到很多果农挎着成筐鲜红的石榴在路旁叫卖但由于当地货源过剩市场很快饱和。此时倘若有大学生愿意尝试将怀远石榴引入阜阳很可能就会打开一个新市场。遗憾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不多。
当然,在此有一个小小的善意提醒,水果保鲜期较短并受季节,天气等多方面制约因素影响,又考虑到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个人建议可尝试下面这个营销模式:先投入百元左右采购新鲜石榴带回当地试销——若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效果可以在怀远与当地果农洽谈合作事宜以求找到稳定货源——根据本地市场需求通知果农发货——服务市场,赚取利润,上缴国税。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与本地超市,便利店等谈妥合作方案打入超市,便利店等。
2009年国内应届毕业大学生将达到610万人。希望大学生有清醒的认识,610万只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这里还不包括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也不包括2008年,2007年及其以前年份已毕业但仍未就业的学生,当然,海外归国留学生也未纳入其内。说实话,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家很难彻底解决,社会很难彻底解决,企业很难彻底解决!大学生应当坚信,自己方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救世主。勇敢地跳入复杂的社会浪潮中拼搏一回,哪怕是头破血流上岸也能增长阅历,取得经验,否则只可能是“轻轻地我来了,轻轻地我走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居安须思危,防患于未然
大学里经常听到的就是“无聊”,“郁闷”等消极词汇。思想和心理消极必然导致行动消极。很多大学生即便是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等活动也无法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无目标生活”是我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活状态的个人看法。
个人浅见,认为大凡过着这种生活状态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较为安逸,自我感觉很“安全”。尽管整天表现出惆怅不已的姿态但内心还是很享受此种生活。我很赞同美国人的此观点;“越是安全的环境越危险,要敢于跳出舒适圈。”习惯要么造就你要么毁掉你。一旦大学生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那么对其个人一生发展都极其不利。
上高一时我就常想,如果现在我的家人突然不在了或者是家里突然发生了一件重大恶性事件(如:有人得了重病急需一大笔钱治疗)我的家庭是否能支付起高昂的各项费用?我是否还能过着像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当然,很多人基于传统习惯或吉凶观会排斥这些想法)每当此时,我内心都会产生一种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尽早自立”的念头也会更加强烈得凸显。
今天的大学生不少还喜欢“扮嫩”,装“卡哇伊”(可爱),这说明他们的心里年龄还很小。其实,实际年龄也都不小了,按正常学业算,大学毕业生一般应在22—24岁之间。中国常有“人到三十而立”的说法,从年龄看,大学一毕业离“立”的年龄也就不远了。一些人会觉得大学毕业后离“三十而立”还差七,八年呢,我并不这样认为,“立”代表“成功”而且“每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说明“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则说,当今社会人到“三十”能立起来还好,倘若立不起来呢?可能过了三十再想立就困难多了。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三十岁以后的事情。
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喜欢高估个人以后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残酷的社会现实是,即使你毕业后在某大城市就业月收入为5000元,年收入也就是60000元。假定月支出为2000元,一年净存也就在36000元。如果您还想在工作地定居,车房总得有吧。车房总价设为1200000元想想自己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拥有彻底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往好一点想,夫妻二人都能收入不菲,双方父母也都有能力提供一些资金支援,但高收入也意味着需要高消费,结婚以后总不能“丁克”,有了孩子,教育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很多人工作结婚后也就沦为了“月光族”,“啃老族”,“房奴”,“车奴”。
由此看来,现代不少人的生活轨迹无异于我们常当笑话听的那个故事:一个乡下小孩放羊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以后再放羊。
三,放下架子,拾起面包
拉三轮的中年妇女可能被很多“高学历”,“知识分子”不屑一顾,认为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请您不要反驳我的此观点,不然为何许多拿着本科学历的人宁愿挤破人家大铁门去应职(还不一定能应上)而不愿去做一些看似卑贱却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呢?
记得小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劳动是光荣的”。只要是靠自己双手辛苦挣来的合法收入都应当是受人尊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句话变了味,现在必须是“体面的劳动才是光荣的”。
生活中,很多挣生活的人并没有高学历,农民工最为典型,而且最近的趋势是早期务工的农民现在返乡成了企业家。当初进城时的艰辛谁不去体验谁都没有发言权。他们如今开公司,办企业,下面的员工反而有不少高学历。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反思。今日就业本身就不易,如果还挑三拣四,挑肥拣瘦,必须对自己口味,合自己心意只会耽误了自己。
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步伐
网购进入2009年在国内越来越流行。看过一则报道,目前韩国有八成国民喜欢在网上购物。就目前国内网商分布看,强势网商基本被北京,沪宁杭,珠三角地区垄断。中西部地区民众现在经常因为学会了网上购物或者是淘到了一件所谓“物美价廉”的“宝贝”自我欣赏,津津乐道。最近突然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一买一卖会不会给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影响?
伴随着中国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交易必将给现实交易带来冲击,而目前东中西网商分布的极不均衡必将导致中西部资金大量涌入东部地区。中西部从原先的资本本区域内部周转消化到资本不断外流,吸收到大量中西部资金的东部商人再用赚来的钱来欠发达地区投资赚取更多利润。如此循环往复,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今天经济危机多么严重,无论今天的创业环境多么艰险,只要我们肯付出,只要我们能坚守,找对方向,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拼出一条成功路!愿广大毕业学子不再迷茫,用行动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绚丽夺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