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专家谈60年婚姻 恋爱 情史变迁十大现象
60年激荡的情史
关键词一:婚姻革命
导语:“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上世纪50年代最美妙的词汇之一。在成千上万封建家庭、包办婚姻里痛苦煎熬的人们,正卷入一场伟大的婚姻革命。他们渴望着冲破“吃人的封建礼教”,横扫一切封建余孽,实现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每个人都可感知到,幸福的未来令人激动。
“刘巧儿”抗婚
文/记者黄杉粼
60年过去了,“刘巧儿”仍然会被人提起,这是个曾经蜚声全国的名字,能瞬间唤起父辈们心中那个熟悉的形象。而这个形象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封芝琴。
我们几经周折,联系上这位已85岁的老人。和黑白相框里那张娟秀的容颜相比,她干枯的皱纹早已沟壑分明。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老人苍老的面庞上表情变得复杂而多样,兴奋、深沉,不时流露出少女般的狡黠和娇羞。
我的爱情谁做主
“捧儿”(封芝琴小名)和表兄“岁蛋”(张柏小名)虽被指腹为婚,但青梅竹马两无猜,郎有情妹有意。然而,现实都是事与愿违,长大后的他们不曾想到,抬花轿吹喇叭的那一天不仅迟迟未来,反而等来一场曲折坎坷的经历。
旧社会,有俗话“养女济困”。捧儿爹希望张家多给些彩礼,哪知张家人借着政府宣传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看到两个孩子情投意合,便想省下彩礼钱。
捧儿爹想不过味,一不做二不休,给女儿另许了婆家。捧儿哭得泪人一般,死活不愿意。封父看女儿不愿,就又另寻了一家。当然,捧儿还是不愿,她心里只有一个岁蛋哥。
张父得知封家接连给捧儿找婆家,就以屡卖女儿为名把捧儿爹告上了甘肃省华池县民主政府司法处。
司法处作出判断,均以父母包办买卖为由撤销了捧儿的前后三次婚约,没收了所有的彩礼。两家从此产生了隔阂,不再来往。
这场官司惹得封父又羞又恼。他托人四处打听,执意要再给捧儿找个好婆家。
没过多久,便有了眉目,是一户姓朱的人家,人才家道都不错,大人们很满意,婚事就这样定下了。
自由婚姻大对决
解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民主思想已经传播多年,婚姻自由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年轻人火热的心。
封芝琴从心底拥护边区政府宣传的婚姻政策,不甘心忍受父亲像牲口一样把自己卖来卖去。一场父女之间的抗争,一场代表新思想与老观念之间的矛盾便在所难免。
捧儿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坏,只要爹来劝她,说朱家好话,她就会发脾气:“你让我嫁钱还是嫁人?嫁人,我死也不去,嫁钱你去。”惹得老头子只想提起鞋底打她。
捧儿心如油煎、坐卧不安,急切地盼着张柏的消息。
一天夜里,张家“抢人”来了。陇东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曾有抢婚的习俗。
封家人自然气得七窍生烟,二话没说把张家人告上了华池县民主政府。
事情出人意料,不仅张家人遭到了严厉惩戒,捧儿和张柏的婚姻也被再次废除。捧儿欲哭无泪。
她对于人民政府提倡的婚姻自由,一千个赞成,她正是为了“自主”二字,才违抗父命三次拒婚。
可政府却以婚姻包办的名义,两次废除她的婚姻,使她和张柏不能团圆。她想不通,那些政府人员为啥就不能听听她这个当事人的陈述呢?
封芝琴又急又怒,心中千般委屈和愁肠无处诉说,她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爱情。
左右思量中,她想到了曾有个亲戚说过,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署有个人称“马青天”的马锡五专员,断案如神。
渴望婚姻自主的封芝琴辫子一甩,决定上诉,她要上告华池县民主政府司法处,纠正漠视自己利益的错误判断。
从华池县到庆阳城,七十多华里,山路崎岖。封芝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马锡五身上,终于,几番辗转后找到了他。马锡五听了捧儿的状诉后,语气坚定地对她说:“真正的自主婚姻是不能废除的。”
几天后,马锡五深入地了解了案情,按照政府颁布的《婚姻条例》,合情合理的审理了这个案子,并在众人面前给这两个年轻人颁发了结婚证书。
从那一天起,封芝琴和张柏开始了来之不易的婚姻生活。
“刘巧儿”今安在
封芝琴夫妇的恩爱让全村人都很羡慕,二人男耕女织,互相支持,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他们的爱情始终坚贞不渝。
与一个相爱的男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和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洪流中,恋爱、婚姻的自由达到了封芝琴所要求的最大圆满。
当地后来的年轻人,也深受封芝琴的精神鼓励,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1991年,张柏去世,封芝琴整整给丈夫的坟上点了49天灯,表达对丈夫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评剧《刘巧儿》唱段: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把自己缠。
恨我爹他不该把婚姻包办,怨只怨断案不公拆散了姻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