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新华社记者
按照惯例,新华社北京分社列席北京市委常委会。参加会议的周鸿书听了贾庭三念的小纸条的内容后,敏感地意识到其中蕴藏的重要新闻价值。
于是,一散会,周鸿书就跑到新华社总社去找国内部副主任冯健。冯健不在,又去找国内部主任杜导正。
“我把这个情况给老杜谈了,说能不能单独发表一段。老杜看了稿子后,非常支持我的提议。他表示,争取一下试试。”周鸿书说。
回到分社,周鸿书在起草会议的新华社通稿时,又多了一层考虑。他想,虽然杜导正支持单发,但还要经过北京市委同意才行。一旦北京市委不同意单发,那这段话就发不出来了。
于是,周鸿书决定,还是写一个北京市委扩大会议的消息,把贾庭三的这段话埋在稿子里,而没有单独写一条。但他想在稿子送审时,争取北京市委同意单发。
11月14日晚,周鸿书把稿子送给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毛联珏审查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送上此稿,请您审定。此稿总社有关领导看过。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建议拿出来单发,要否?请您审定。
夜里11点左右,毛联珏打来电话,说,“老周,你的稿子我看过了。如果就照这样来发,我这里通过了。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单发,我定不了,这得请示林乎加同志。”但他沉了一下又说:“恐怕林乎加同志也定不了。”
于是,周给总社打电话,通知照大稿子发,又给杜导正打电话,说了毛联珏的态度。杜沉吟了一会儿说:那就算了吧。
第二天,周鸿书密切关注着这条消息的媒体落地情况。听新闻联播,没有他写的消息。翻阅报纸,也没有。只有《北京日报》透露了这个消息。
周鸿书感到奇怪,总社为什么没发消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