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辆的话题
CCTV.com 2008年10月29日 21:5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网尚文摘
原作者: 宋亚飞
推荐人: yubaoliang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我的上下班交通方式经历了从“11路”(步行)到自行车,再从摩托车到自驾汽车的过程,个中滋味,酸甜无比。作为一名企业老员工,感谢时代,我是幸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厂里举办了青年抗大式业余学习班,要求凡是70年后进厂的青年员工全部住厂参加。当时,物资匮乏,自行车要凭票购买,所以大部分青年都步行上班,从市中心走到蠡桥快点要半个小时。参加住厂学习,省得走路,我们一群进厂不久、稚气未脱的女孩子都乐得高兴。严肃之余,大家在一起嘻笑取乐、憧憬未来。记得印象很深,有位女孩,曾用方言惟妙惟肖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刚进城的农村孩子向嫂子的发问:嫂子、嫂子哎!这个叉(车)子前头没得人拉后头没得人推,它咋的轱辘轱辘朝前跑啊? 一阵笑过之后,大家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共鸣:其实对汽车的无知,非但农村孩子,我们也差不多,因为汽车对我们太遥远了,我们连自行车都企不可及。有时,我会和小姐妹一起,望着厂里前后自行车库里老师傅们的自行车发愣,向往着何时能有一辆属于自己。
直到七十年代中期,足足步行五年后,我才成为自行车王国中的一员。体会着自行车带来的方便和洒脱,年轻的心象长了翅膀一样,想飞翔。那一年,市体委群体科来厂招业余摩托车手,在厂里推荐下,我成为一名摩托车运动员,感觉真是对了年轻的我的胃口。那时,一下班就冲到体育场参加摩托训练,当时省体委还专门派了二位国家级教练前来帮助训练,从考驾照到特技训练,什么双脱手驾驶、隐蔽驾驶、过独木桥,钻火圈,冲断桥反翘壁等等,很运动、很刺激、很过瘾。感受着那种冒险的刺激和运动的乐趣,体会着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欢摩托车,也想象着自己有一辆,但这仅是奢望,因为当时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现实完全不可能。在后来的一大段日子里,在自行车上踏着踏着,就想把笼头提起来冲过障碍物,就想双脱手行驶。记得七十年代末,父亲让我去华庄老家办事,我一个人骑着车很累,当时的苏锡路柏油铺了不久,很平坦,骑着骑着就情不自禁的象摩托车手一样双脱把手,脚踏自行向前,很是舒心惬意,一路过去,引起了两旁农田里干活的农民兄弟大声欢呼,毕竟女孩子,不好意思,赶紧收敛,待没人了再继续。
整个八十年代,大部分中国人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八十年代后期,能拥有一辆摩托车算得上凤毛麟角。进入九十年代,道路上热闹起来,人们开始有能力改善交通工具,实现对新生活的向往。我最初买了一辆重庆雅马哈,当时有位老领导不解的问:这么点路,要摩托车干啥?是啊,改革开放,发展快、变化快,我们总得去适应;摩托的便捷、灵活、轻松,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促使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记得一次载着同事去外单位办事,对方是个台湾客商,辞别时,人家看着我的车,貌似漫不经心的样子,说:你骑这种车啊,台湾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以至二年后这车不慎被窃,一贯节俭的我也无所谓心痛,赶紧买了辆光阳120踏板摩托补上。其时,已至九十年代中期,据当时机械局保卫部门统计,我锡机职工摩托车拥有量在局里位居第一。
到九十年代后期,参加职称英语考试,我读到英语教材中一则关于老福特如何让其员工买得起福特汽车的故事,很受点拨,立马虚拟行动,学车领证。当时尽管手庠庠直想有车开,但也蛮现实的,总觉得买车离自己有十万八千里,最多借车开开也很满足了。进入新世纪,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更快的变化。二00一年初,我有幸带队公司十大标兵赴新、马、泰旅游,被曼谷道路上壮观的家庭轿车景象所吸引,公路上一路看去,最多的商店是停得满满当当的二手车交易铺和汽车轮胎铺,原来泰国是日本品牌车的制造基地,汽车价格很便宜,曼谷家庭轿车的拥有量在世界也排名在前,而当时曼谷人均生产总值不比我们高。这也启发了我,在我国,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进入家庭也指日可侍了。所以,在摩托代步未满十年时,先生提出“不买房、先买车”家庭发展计划,我欣然响应,从此我们家有了自己的小汽车。而今,公司职工拥有一辆私家车也不算希罕了。“你学车了吗?”已经成了同事间经常的招呼语。
轿车,从以前是彰显个人价值和地位的概念已经悄然改变,百姓应该共同享受,这就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效。现在的美好,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国力在不断增强,人民在不断富足,社会发展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我们更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