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全集》在全国销售的情况反馈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主要购买力量确实是30岁以上的女性;其二,在资讯相对不发达的二线城市,琼瑶的书卖得比较好。这是一个证据,它证明大众文化市场已经被细分了。大众的趣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就拿《又见一帘幽梦》来说,有些人拒不理睬,有些人拿它来恶搞,有些人随便看看,有些人真心喜爱。虽然从舆论表象上来看,更热闹的是嘲笑、讽刺和恶搞;但是可能在观众群中沉默的大多数还是喜欢看琼瑶的。大众的趣味还是这样的。
将《又见一帘幽梦》定义为琼瑶在大陆传播的第三波浪潮,这或许太夸张了。但是,几乎没有人像琼瑶这样,贯穿中国大众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萌发到细分的全过程。在这个新陈代谢过速的时代,难得有琼瑶持续稳定,成为映射变化的镜子、成为制作切片的平台。该剧引发的社会反响,虽然没有热闹的争辩,但是却有清楚的层次和让人感到一点点寒冷的割裂,这反映了一种大众的真实。
琼瑶每红一次,就有人问为什么?答案无非两个指向,一是市场操作,二是大众心理。
作为大众文化的创作者,要想占有市场、保持流行,就必须更新自己对消费者的了解,不断以适当的新方式,去开发大众心理的潜力。
琼瑶经历过几起几落,每一次起落都伴随着她的一次主动转型。从1963年发表《窗外》开始,到二厅式电影热极台湾;从成立影视公司,再转型拍摄电视剧;从转战大陆市场,到改走喜剧路线;从重拍《一帘幽梦》,到开博客与观众交流———琼瑶以文学女青年的出身,一步一步变成了影视神话的缔造者,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琼瑶的关键词其实不是市场,而是爱情。琼瑶是矫情的,但是她满足了大众的爱情幻觉。幻觉的内容是假的,但是对幻觉的需求是真的吗?琼瑶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吗?爱情是我们的弱点、幻想是我们的弱点?或者爱情和幻想本来就是一回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