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
服饰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文化成果,它不仅是防晒御寒、遮体避羞的生活必需品,更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工艺美术品。但景东彝族服饰,史籍记载很少,更无实物资料遗存,只有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的《景东府志》记述道:“男着麻短衣裤,女垂发两辫,覆麻布帕,着麻布密褶裙,赤足……”,还有的女性“束发,青布缠头,别用青帕覆之”。
如今,景东彝族服饰主要有安定彝族服饰、龙街彝族服饰、太忠彝族服饰和大街彝族服饰等。其中,以安定川河以东的彝族女性服饰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做工精细,结构复杂,色彩鲜艳,追求完美。全套服饰由头饰(包头、“桂花”)、飘带、坎肩、上衣、领褂、围腰、三丝银链、裤子、鞋子和各种首饰组成,为彝族盛装,一般只在婚礼喜庆节日里穿戴,是景东最完美、最漂亮、最具特色的彝族服饰,凡是能体现女性美的身体部位都用各手法加以了美化,更加突出了女性的头部、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此套服饰的细部特征如下:
头饰:头饰由包头和“桂花”组成。包头为一条长一丈左右(约3—4米)的深色布料做成,用时围裹于头顶,由于布料较长,裹成后可达7—8厘米厚,为了增强装饰效果,在包头的外边加饰了一层镶嵌各种图案和绒线球花饰,左右两边及后面还加饰银雕花挂饰,挂饰底部加银链挂饰若干串,当头部活动时这些饰件不停地摆动,还发出轻微的金属声,如此即达到了不但娱目,而且悦耳的视听效果。除包头外,头饰的另一重要饰件就是“桂花”,因其所用的银色饰件形如“桂花”而得名。这款服饰的“桂花”是由一块长条形黑布料做成包头形状,在外层布面上镶嵌排列整齐而又十分密集的四排“桂花”状的银泡,后脑部位加饰两块三角形雕花银饰件,该饰件上端有钩,用来固定在包头布上,下端的小环套住两根长约1米的银链,穿戴时银链下垂至背部,能起装饰作用。在穿戴头饰时须先戴好“桂花”,再将包头固定在“桂化”上面。
飘带:飘带装饰部位有背部,也有的在臀部,有的是缝缀在某种部件上(如“桂花”或围腰上),有的是单独制作,穿戴时固定于装饰后面或围腰系带上,一般固定在头部的“飘带”较长,而固定在围腰系带上的则比较短,所有的“飘带”都是精心制作的,上边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和坠饰,十分美观。在这款服饰中,“飘带”为单独饰件,是固定在“桂花”后部的,总长约1.7米,中间为绿色底起白花布,双层缝制成布带,带宽约7厘米,两端镶嵌宽窄不等的各色花边,边沿部位又镶缀有八个红、黄、紫色绒毛团花球,且又加饰长10余厘米的绿色毛线来饰坠,十分别致,穿戴时将中间对折固定在“桂花”后部,两端下垂至臀部,对整个后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