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可夫农庄的劳改生活
1930年,蒋经国从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毕业了,他要求回国工作,但被拒绝了。苏联当局对他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王明其时担任中共中央驻莫斯科的全权代表,他对蒋经国依然怨恨在心。他说蒋经国是“国民党本质的共产党员”,“他爹爹是反革命,他也不是好东西”。建议苏联当局把蒋经国弄到西伯利亚的矿区去“教育”、“改造”。但苏联的领导人没按王明的要求去办,应蒋经国本人的请求,改派他到莫斯科附近的石可夫集体农庄去劳动。
石可夫农庄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俄罗斯小村庄一样,有一座东正教的小教堂,它象征着俄罗斯文明的另一面——愚昧和落后。十月革命后,开展了破除迷信的宣传,小教堂才失去了往日的神秘和繁荣——变得冷落和破败。蒋经国初到石可夫农庄,村子里的人因为他是外国人,都不愿理他,不肯借床铺给他睡,他只好睡在教堂的东房里。教堂里又阴暗又潮湿,蒋经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肚子饿得咕咕叫,抱头躺在麦秸堆上。有时坐在窗户下,望着冉冉升起的月亮,流着泪,思念着他的朋友、同志和他那远在祖国的母亲。冬天,他望着茫茫雪野,想起了六年前他们初来莫斯科时,路过西伯利亚大雪原的情景。那时,他们充满了革命激情,是那么天真烂漫。
不过,在哪儿都有好心的人。石可夫农庄有一个老太太沙弗娅,是个烈士家属,儿子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了。她把蒋经国领回自己的家,让他住在自己的家里。每当蒋经国思念慈母、万分痛苦的时候,沙弗娅就默默地走近他身旁,慈母般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想妈妈了吧?”一边说,一边拿出她珍藏的糖果、奶油,哄小孩似地哄着他吃,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1930年前后,苏联因为自然灾害,经济还相当困难,糖果、奶油等食物都是配给,老百姓不易得到。老太太每得到一点这些东西时,自己总也舍不得动,留给他吃。
这一年半的改造生活,真是难熬啊!如果没有苏联那位老妈妈的关心和爱抚,他不可想象,如何能度过那漫长的500多个日日夜夜!
他离开石可夫农庄的那天,全农庄的人都来送行。老妈妈沙弗娅和他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他走了很远,还看见老妈妈站在村口,向他挥动着手中的头巾。
石可夫农庄的一年半劳动改造生活,留给蒋经国的既有痛苦和辛酸,也有幸福和怀念。
第二年,也就是1933年的夏天,蒋经国特地回石可夫农庄去看望老妈妈,可老妈妈已经去世两个多月了。蒋经国悲痛万分,买了一束鲜花,恭恭敬敬地放在老人坟前,他趴在坟上放声大哭。从沙弗娅老妈妈的遭遇中,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毛夫人,哭得更为伤心。在一旁的农庄里的庄员们,有的也一块跟着哭了起来。
蒋经国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后来在赣南时,他只要一谈起石可夫农庄的一年半的劳改生活,一谈起沙弗娅老妈妈,他就忍不住伤心落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