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建海认为,这种模式如果继续,会走向更危险的境地,地方政府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一旦房价下降,有可能带来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者连环的债务危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卖地生财的模式不能继续,应当进行重大改革。改变地方收入取得方式,根本消除地方政府圈地、卖地的奖励。但土地财政的改革无法孤立进行,必须和整个国家的财税体制改革联动,这也意味着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土地财政模式短时间无法改变的情形下,土地收入的支出应该透明化,纳入监管中。
去向待透明化
关于土地出让金,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对本报记者说,地方政府一般会有三个账本,一本账给国家看,一本账给人大看,一本账留给自己。有时,为了招商引资,会返还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给开发商。各区、县之间还会分得一部分土地出让金,“走法灵活。”
万亿土地出让金究竟流向了哪里?成为谜题。
关于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去向问题,北京市曾对外公布了支出的主要构成。2010年3月18日,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孟景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9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金实际为494.17亿元。孟景伟指出,2009年社会上“北京卖地900亿”的说法,只是将合同出让价款的简单累加。
北京市财政局提供了一份统计数字,详细显示出2009年土地出让金安排用于民生支出的主要构成:一是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方面26.5亿元,占收入的5.4%;二是用于廉租住房建设方面38.5亿元,占收入的7.8%;三是用于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319.46亿元,占收入的64.6%;四是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安置费等方面2.51亿元,占收入的0.5%。
从构成来看,有一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曹建海担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手段,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实行总包、分包、转包的制度,各环节内有可能滋生腐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