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洪灾记忆
在2010年的三场洪灾以前,小河镇更早的洪灾出现在42年前。
1968年,洪水以“7·13”洪灾的规模,袭击了小河镇。那时候,小河沿河道两边,还没有建成街道,人们的房子大多都在河岸更靠山腰的老街位置。所以,这一次洪水,尽管冲走了小河上游一座高逾3丈的铁索桥,但在小河老街下面只扫了一些河岸房屋的地基,没造成人员伤亡。
64岁的郭正林告诉本刊记者,他家的房屋就是在1968年被洪水冲成危房,后来,在政府安排下,他家才在银厂沟边找了一处宅基修了新房。
更多的人搬到了小河南岸王宇庙山堡上。本来,王宇庙跟前只有一家住户,这次一下搬过去42户灾民,使得王宇庙的人气渐渐兴旺起来。
1968年洪灾以后,小河镇迎来了风调雨顺的42年。这个偏安于牛栏江边的西部乡村,尽管交通闭塞,却是乌蒙山区腹地山民往来的一处要冲。解放前,“龙云让他的儿子到乌蒙山区来发展地盘,儿子就选了小河这个地方,驻了两个团的兵力,还办了一所师范学校,可以想象这个镇子位置的重要。”曾任小河文化站站长的黄永先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小河镇自然成为附近五个乡镇的中心镇,也承担着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这也就是铺通县城到小河油路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小河镇像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居民越来越多,窄狭的老街已显得拥挤。于是,街坊们先夹住银厂沟两边开拓地基,修建房屋。现在的银厂沟两岸已经商铺林立,成为镇上的重要商贸街道。
2000年左右,小河镇开始向北岸沿河片区拓展街道,这条街就成为现在的富民街。而河南岸的王宇庙片区,街道也已经拓展到河沿,镇上的中心小学甚至也建在了牛栏江边。
不幸的是,7·13洪水瞄准了小河南北两岸,沿岸新修街道和房屋成为重灾区,此次受灾遇难的人口也都来自这些片区。
实际上,银厂沟片区也危在旦夕。“我家搬到银厂沟后,1984年左右又赶上银厂沟发山洪,那次山洪从银厂沟街道冲下去,由于底下一段还没有建房子,所以只冲毁了些口粮地。”郭正林老人回忆。
本刊记者日前在小河镇采访时发现,许多街坊都在后怕,“如果银厂沟也发了山洪,那镇上新建的三条街道,就都完蛋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