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导演了全球最大规模IPO的中国银行家
记者 李硕
放在一年前,即便是对中国银行业前景最乐观的海外观察者也不敢想象,一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会创造全球最大规模IPO的纪录: 2006年10月27日,作为首家在沪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共募集资金219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1998年日本NTT DoCoMo 公司184亿美元的IPO规模,成为全球最大规模IPO。
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新时代的彻底到来。长期以来,金融体系一直被视为迅速腾飞的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历来的非市场经济、政府指令性贷款,管理不善和体制不够完善。而现在,像工行这样一度被海外舆论视为不良资产代名词的国有银行却受到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追捧。
巨大戏剧性背后,则是一番马拉松般的自我革新的痛苦蜕变。1999年工行的毛利润还是负值,在姜建清上任后的2001年,工行即扭亏为盈。在工行内部人士看来,从柜员做起的姜建清熟悉业务且记忆力超群,一些主要数字信手拈来,甚至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他对电子金融业务的重视使得工行推出国内最为成功的网上银行服务,并已经达到了欧美最大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相同经营水平。
2003年,姜建清提出了工行的改革目标:到2006年把不良资产比率降到10%以下,彻底卸掉财务包袱。为此,工行把每年利润的80%左右拿出来用于解决呆坏账问题。
紧锣密鼓的上市准备工作从2004年开始。为了将曾经被视作“准政府”机构的工行转变为真正为股东权益服务的企业,姜建清聘用国际专业机构对工行进行财务审计,加强风险管理,同时聘用外脑改善公司治理。
尽管工行的IPO获得巨大成功,它要真正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实体仍任重而道远——这需要的就不仅是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和IPO来解决资产负债表上的问题。如果工行在银行全面开放的市场中动作迟缓,面临的风险就是将前景光明、增长迅速的市场(如消费者金融与财富管理)拱手相让给更为精明的外来者。对此,自称是“银行管理者”而非“银行家”的姜建清自有履薄冰之惶恐。“IPO的成功??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我想在未来的五年的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曾 璇
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
深谙抢跑与不越界之道的外资银行急先锋
记者 关鉴
2006年11月15日,身在伦敦的曾璇接到同事电话,得知中国政府当天正式公布了酝酿已久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这位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中国区总裁立刻动身飞回北京,和同事开了一夜的会,反复研究这一已被反复推敲许久的中国金融业新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