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青年演员孙俪因在《幸福就像花儿一样》、《玉观音》、《霍元甲》等影视剧中的出色表演而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10月28日,她获得了第28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然而,一个月后,孙俪却因为“资助门”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2002年起,孙俪和妈妈开始资助西部贫困中学生张小清(化名),其间给钱给物,关怀备至。然而,2005年张小清考入上海某大学后,由于花销过大等原因,招致孙俪母女不满,她们在2005年底终止了对他的资助。张小清于是写信抱怨孙俪母女言而无信并伤害了他的自尊。孙俪母女则连连喊冤,孙俪还通过经纪人向媒体表示,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觉得开始的善心已经失去了初衷……在网络上,针对此事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有人责怪张小清是白眼狼,没有感恩的心,并愤愤地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自作多情地奉献爱心了;也有人认为孙俪母女不应该对受助人指手画脚,作为成年人,张小清有安排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独有偶,已经辞世的深圳“爱心大使”丛飞生前也有过类似遭遇,他先后资助过几十名贵州贫困学生直到读完大学。其中的李某大学一毕业就不再和丛飞联系,只是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李某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有关丛飞的文章中提到了他的名字,非常不满,多次要求记者隐去他的名字,他不愿意任何人再提起自己曾经接受过丛飞资助的事实……
“乐善好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为什么常常事与愿违,资助者与受惠者频频反目?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典型的心理冲突,资助者与受助方又该如何调节各自的心态,才可以尽量减少冲突?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