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表达善意是一门爱的艺术,资助者既要有始有终,也应目标明确;同样,受助者也应主动了解恩人——资助者的意图,不应视接受无缘无故、模糊不定的善意馈赠为理所当然。这样才可能减少冲突。
冲突三:
无限的期待让双方不堪重负
为何在很多资助受助关系的初始阶段,双方相处甚好,后来就逐步变形,不满增多,甚至反目呢?因为在一对一的个案式资助中,通常既没有明确的协议,也没有第三方协调监督,因此双方的关系充满了主观性。一方面,资助者先天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按自己的偏好选择资助对象,在资助过程之中,随时可能向对方施加影响;而受助者为了表达感恩之心,也为了赢取资助者的好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更倾向于迎合资助者。在这种特殊的关系模式下,资助者对受助者的期望会越来越主观,甚至变得不切实际。
有一个寒门出生的富豪,非常愿意帮助贫穷但聪明上进的大学生,但每次充满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后不久,他就会带着强烈的挫折感中断资助。他抱怨连连受骗,埋怨那些大学生在他面前装模作样、规规矩矩,可是一转身就原形毕露。原来,他发现,他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居然在宿舍玩电脑游戏,第二个大学生居然用他的钱买昂贵的溜冰鞋,第三个大学生偷偷在外面兼职,第四个大学生竟然网恋……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好学生都不能真正安心读书,像自己当年那样?孙俪母女也有类似的想法,孙俪的母亲判断张小清没有能力担任学生干部,因此要求他退出学生会,静下心读书;而他只好违心地答应下来,私底下继续担任学生干部。这也最终成为孙俪母女中断资助的原因之一。失去明确的意图后,资助者就更容易对受助者产生不确定甚至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