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很久,尘埃尚未落定。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如果将我们的教育真的推向市场,真的以效益论成败,真的以功利论英雄,那就真的是教育的莫大悲哀了。
而如果教育不做大手术,不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彻底的改变,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教改方向和教育自身发展等问题上还是难以自拔,无法走出困境。一句话,如果中国教育改革到位,根本就不会给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造成机会。而如果新东方在应运而生中走得这么远,它已经对中国的培训产业做出了贡献。
被混淆的,是俞敏洪自己没有弄清楚的一个界限:培训与教育,是两回事。尽管培训根植于教育,但新东方真正做的,从头至尾都是培训而非教育。前者,给人以技能;后者,是教人做人的。
被割裂的,是教育本身一直也没有解决好的一个矛盾。在中国这样一个重修养(道德)而轻技术的传统文化作用下,从古到今都没有摆正关于技能与修养的关系,正像我们仍在赚钱与理想中间骑墙一样。所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饱学之士,就与正直无邪的寒士划了几千年的等号;所以,这个在利润滚动下隆隆驶来的新东方快车“谋杀”了俞敏洪的“理想”。
俞敏洪很郁闷,他一直都不开心。新东方越是向前走,他就越是想要向后转。新东方已经成功得可以了吧,他俞敏洪却更是充满惆怅——在培训的锅台上怎样上教育的炕?
所以,俞敏洪最喜欢人家叫他“老师”,俞敏洪反复强调自己是在做“教育”,俞敏洪最爱做的事情是“演讲”。只有在“演讲”中,俞敏洪才能面对众多崇拜者道出自己锲而不舍的人生经历,讲出惊天动地的做人道理,论述人生成功的真正奥秘——激励者成功者胜利者俞敏洪的政治的、道德的和伦理的基因。
然而,这样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教育家”,反过身来则要面对的是——讲课费怎么分?管理层(自己)拿多少?学费能否收到?团队能否不散伙?三驾马车怎能不分套?队伍怎样才能不内讧?如今又多了股票千万别缩水,证交所怎样不摘牌等等经济纠纷和绩效杠杆。
矛盾,看来不是俞敏洪一个人要面对的,但俞敏洪因为走在了前头就带有的标本意义,却不会给他太多的选择与思考的机会。就像当年他被逼上自主创业这条路一样,俞敏洪别无选择,俞敏洪无可奈何,俞敏洪哭笑不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