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的图书,是高军带着商业眼光,长久观察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挑选的书籍,以中外名著和部分回收的高考模拟试题、考试参考书为主,畅销期刊也占了部分比例。时日不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博览书屋红火起来。
一个月后,高军惊喜莫名地关着门盘存收支情况:除掉房租、税金、人工、书籍折旧等一切开支,账上多了足足300多元的纯利。三百多元,这个在当时颇为惊人的数字,使高军禁不住狂喜,美滋滋地想着挣钱的方式是如此简单、美妙!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高军利用周末到天门市的各个再生资源回收站“淘书”,以每斤2毛钱的低微价钱买回来,然后将这些残破旧书修补一番,然后摆上柜台租售,利润比卖新书还丰厚……这年,高军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了,已尝到经商甜头的他无心复读,一心想把书屋生意做大。
1992年,高军的博览书屋从天门市开到湖北沙市,有了3家分店,员工由一人发展到14人,书店的净利润每月保持在2000元左右。手里有了钱,高军帮家里还清了旧账,给父母建了一幢小楼。不知从何时起,高军有心事了。
他认为凭自己的头脑,在家乡肯定能做到一辈子衣食不愁。可是仔细想想,除了书屋盈利之初的淋漓快感,却看不到更远的前途。街头的书屋日渐增多,利润已经很保他决定南下深圳,到特区闯荡一番。品味深圳:“草根一族”的艰辛和快乐这年年底,高军将生意托给弟弟打理,只身带了1000元钱,南下深圳。
虽说当时的深圳遍地是就业机会,可对没有学历、专长的高军来说,工作太难找了。几十天下来,他住便宜小店,吃方便面,喝凉水,尽可能省下每一分钱。就在高军准备打道回府时,深圳白石洲一家私营小制衣厂录用了他,月薪400元,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