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阄吃药试剂量
上世纪70年代初,周义清的同事邓蓉仙、滕翕和等人,经过10多年艰难研究,开发了一个新化学结构药——本芴醇,后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迄今我国新药的最高发明奖项。周义清为同事取得的成绩骄傲,同时又在思考: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最怕触及的“软肋”,不管是青蒿素和衍生物蒿甲醚,还是本芴醇,都将面临这个问题。
未雨绸缪,周义清、滕翕和等人成立研究小组,在早期援外应急药的基础上,开始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其他抗疟药组成复方的先期研究。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学术讨论会。周义清所在研究小组的同事们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在会上他们提出组成复方研究的想法,希望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不料遭遇一盆冷水:“你们没有研究复方药物的条件和能力”。周义清听后很不服气:“当初那么艰苦的条件,我们都做出了成果。现在条件好了,反而做不出来了么?!”
后来,国家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及时给周义清和他的研究小组提供了1.5万元的经费支持,在那里工作的老战友周克鼎还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做,我们对这个项目有信心。”周义清很感动。回到实验室后,他和同事共同攻关,选出蒿甲醚与本芴醇作为研究课题。
实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我国疟疾防治已取得很大成效,肆虐多年的疟原虫已掀不起大风大浪。越南战场的硝烟也已散尽,抗疟药物不再是紧急军备用品。周义清他们的研究不再是当时的主流方向。与周义清搭档的滕翕和年事已高,主要工作都要由周义清来做。
实验在宁殿玺负责的研究室中进行。宁殿玺比周义清小十多岁,大学刚毕业就参加了“五二三”项目,一直在做抗疟药研究。整个研究室只有9人,周义清最初只有一个助手。宁殿玺看到这种状况,主动帮助周义清做试验,处理数据和分析结果。
周义清当时已经50多岁,刚从科研管理的职位上退下来。他很高兴,终于可以专心做研究工作了。年过半百的他,比小伙子还拼命,每天实验室和家里两点一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休息。
科研工作并不是只与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和那些白鼠、猴子们打交道。科研人员还要寻找经费,申报成果,开发产品。为了把这个课题组织好,周义清又找到了宁殿玺,请宁殿玺做这个课题的负责人。回忆当年的事情,宁殿玺说:“周义清是我的老领导,他希望我做一些工作,我也无法推辞。周老知人善任,甘居人后,大家都很尊敬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