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中国文物,要区别对待”
那么,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呢?谢辰生认为,文物流失分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大量文物流失,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历史问题。另一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很多文物因盗墓、走私而流失,主要是经济问题。
对于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谢辰生认为,其中有几种情况要区别,“一个是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一个是合法出去的与非法出去的文物,一个是过去出去的和现在出去的文物。我们应该分重点来看。是珍贵的,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一定要收,只要能收就一定要收。我不赞成是中国文物都往回买。一般的没必要买,在外头还能起到文化交流作用。
过去和现在的,应该把重点放在现在,现在很多文物出去,你马上去弄回来还能同时打击犯罪,能在调查过程中提供线索找出犯罪集团呢。而买只能买合法出去的东西,非法的东西绝对不能买,买回来了以后等于承认其合法性了。只能政府通过国际公约的渠道去得到。
几百年前的文物那些好东西基本上已经成为人家的,现在再要回来是很困难了,但能要回来的一定要继续要。”
“圆明园的故事,不应止于愤怒”
龚良说,“下大力气打击盗墓和走私,花大价钱保护国内现存的文化遗产,比起天价收购一两件兽首或许更有意义。”一方面被掠夺的文物高价回流,另一方面中国的文物在不断流失,盗墓贼和走私犯对中国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样的局面让人揪心。
谢辰生说,现在盗墓已经成了一个产业链,从盗掘到走私,再到出现在国际市场,短的用不了一个月时间,一件文物被盗几个月后就能流落到海外市场。前段时间中美签署了有关文物保护的备忘录,联手防止文物流失,打击走私,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重要的事。
著名文化人梁文道撰文指出,“今天的圆明园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它有没有提醒我们,就在今天,就在我们周遭,仍有无数的文物非法外流,仍有可贵的建筑倒在推土机下呢?假如中国人自己不显示出阻止文物毁坏的决心,又如何能像希腊那样在国际舆论上站稳道德高地,赢取广泛的同情呢?”
这或许就是圆明园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