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建立绿色企业为基础,以环境友好为结果,集约内涵式生产路线,否则任何创新都失去意义。遵循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社会,必须转变一些生产方式与对待自然的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型经济"与"生态盈余",而不是"生态侵略型经济",要避免出现"生态赤字"。面对资源掠夺式开采与环境恶化,有专家不无担忧地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博弈"之中,我们从矿难与煤的需求关系看到了这种搏击现象的出现,并且正向其他领域蔓延。从而使地方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疲于应付,我们的经济增长将很可能被环保所引发的问题所抵消。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联合国提出绿色GDP概念,主张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12.尽管西方国家消耗如此巨大,但西方国家的污染相对来说并没有中国那样严重。美国、加拿大、英国仍然是工业化和生活环境良好同时兼有的国家。究其直接的原因:一是把环境和企业捆在一起的经济模式。二是将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他涉污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是以合理的生产速度和技术进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其中包括对人口的控制和减少初级产业领域的生产,以及对国民消费的有效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下,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就必须更正企业的环境保护的投入只增加成本所形成的错误思想,要使企业了解引进新技术控制污染,或者对产品更新换代不但不会增加成本,反而会为企业每年节约数以百亿元的环境资金,包含新技术的产品提高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市场得了一定的补偿。
今年6月初,我国政府先后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方案提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方案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应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硬"任务来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