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资源禀赋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脆弱。从资源来看,近年来,我国主要矿产资源查明储量下降,七成以上的矿种查明储量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甚至有所减少,半数的主要矿产储量有减无增。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进口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从环境来看,我国国土中荒漠化和沙化的比例较大,森林覆盖率较低,淡水资源短缺,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相对较弱。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又削减了本已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
"十五"期间,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空前加大。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居民消费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居民对汽车、住房等的需求会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重化工业产品也会产生大量需求。重化工业长期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也空前加大。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4.4%,而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占到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目前,重化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在近20多年里集中出现。
"三高一低"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利用方式,使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资源需求急剧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加大,这是任何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由于我国资源和环境长期被粗放利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象突出,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五"期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9.5%,而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01年的0.47上升到2004年的1.6,不仅高出历史水平,也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