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韩颖的实战经验,西方财务人员如何做会计、做财务分析、做预测、做计划,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她都心中有数。在图书馆里,但凡她觉得可能用得上的东西,包括相关金融知识、会计准则等实务、各类表格,她都进行摘录,抄下英文原文,回来再翻译成中文。后来,所有这些资料都成了一部书的底稿。
“一想到离开厦大,就没有这个图书馆了,我就倍感时间紧迫。”韩颖的学制是3年,她所有期待回答的问题都要在这里找到答案,为此她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课余几乎没有任何时间不是在图书馆度过的。1985年毕业时,她竟然编纂完成了一本140万字厚厚的著作,名为《英汉汉英会计词典》,是一本关于西方会计学的工具书书稿。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超出了的预料。1986年,韩颖将清样稿交给清华大学出版社,没想到接下来是长达6年的校对工作。“平常这么厚一本辞书都是一个编写组完成,每人负责一章或者几十页,但我只有一个人,每校一次要半年时间,任何一个英文字母的大写小写都不能看错了。”6遍书稿校下来,韩颖对书里的内容已经倒背如流,这更为她日后的业务运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奠定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地位,同年11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中国会计制度同以苏式会计为模板的计划会计模式正式决裂,开始全面与西方会计制度接轨。
《英汉汉英会计词典》199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很快成为畅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中西对照、厚达千页的国际会计辞典,不仅开国内西方会计工具书之先河,更难以想像的是,这本辞典在出版前10年就开始动笔。不久前,韩颖无意中得知,这本凝聚了她多年心血的书已经第8次印刷了,而当初一页页写在信纸上的书稿,已经发黄,她还精心地收藏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