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共中央于1998年6月24日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提出要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以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进行党性党风教育。
2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23、长征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边区进行的战略转移。提到长征,不少人都把它等同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有4支队伍参加长征。由于分别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分割包围之中,这4支长征队伍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当然也不一致,这几支长征队伍的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因此,“长征”与“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同一个概念。
24、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率中央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6000多人撤离中央苏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向湘西挺进,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后来改称红一方面军。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胜利结束长征,之后,在甘泉地区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会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说。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般是指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这是红军第一支长征队伍。
25、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内战政策,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调集大军和飞机,向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根据地的兵力达50万人。
26、征开始时,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顾问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人李德。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交给一个毫无经验又不了解中国的外国指挥官。长征初期,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上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却受到很大损失。
27、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强渡乌江,1月2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开始强渡,至1月6日全部渡过乌江,向遵义进发,1月7日,中央红军进占遵义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揭发和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上的错误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会议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8、四渡赤水是长征中中央红军在云贵川边界地区赤水河流域,为摆脱国民党政府军的围追堵截,争取战略主动的作战行动。253.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29、红军“长征”一词的由来: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
30、《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肖华,他选择长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12个事件,对长征的伟大壮举和精神进行了歌颂。张有文工团的作曲家为其中10段谱了曲,1965 年 8 月 1 日正式上演。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和喜爱作为中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一套组曲,生前曾17词观看排练和演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