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掖贤的血统不是不好,烈士后代;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可谓无微不至;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这种情况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二)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家庭的熏陶培养、学校的知识灌输和社会的实践磨炼。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地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大人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个蛋孵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天冷不知道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疼。同时又因为有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出他的缺点。因为身份不便,顾虑太多。皇帝的新衣只有在皇帝小时候由他妈去说破,既已成帝,谁还敢言呢?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