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无法回避的国际化
2005年的国际体坛,至少有3个重要的签约活动或传闻与李宁有关:
——2005年1月18日,李宁公司与NBA在北京联合宣布,“李宁”正式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
——2005年1月24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宣布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和阿迪达斯-所罗门集团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而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连续四届担任中国健儿领奖服的“李宁”,则无法再延续民族品牌的奥运轨迹;
——2005年9月,大量媒体报道李宁公司拟收购市值1.86亿英镑(26.5亿人民币)的英国著名足球用品供应公司——茵宝(Umbro)公司。
当体育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烈时,作为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牌——李宁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应该说,在耐克这个成功的国际品牌面前,李宁所表现出来坚毅与无奈都是那么明显。因为相比于创业之初的一帆风顺,李宁目前所承担的压力也是异常巨大的。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往前走的唯一结果就是被无情淘汰。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可以看看李宁相比于耐克存在的差距,这是强者与更强者之间的差距。
标准动作:防守反击
和很多中国品牌在其他行业相似,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上,李宁公司面对品牌集中度已经十分高的国际体育品牌群体,似乎能够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防守反击。因为如若“守不住”是一场输,如若“攻不出去”也是一场输,所以面对耐克的中国攻略,李宁只能采取“三防三反”的策略。
其一、防(守)低端反(击)高端。15年来,李宁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中低端市场。在其确定向专业高端的体育用品商转型的过程中,可能要面对高端还不认可,低端也不接受的尴尬境地。为应对近几年以安踏、三兴为首的福建晋江企业,李宁推出针对低端市场、价位100多块钱的“舒适装备”产品,同时开设20平方米以下的“起跑线”鞋店,阻击低端品牌对自己形成的新威胁。虽然李宁公司在中国拥有2800多家专卖店形成的令人羡慕的分销网络,但是相比于耐克的收入仅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五、六个主要城市,而李宁的业绩却来自全国市场的现状,向高端市场觅食也成为李宁公司成功防守之后的必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