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是笔墨难以形容!”李嘉诚对采访团队透露当时的心情。
“财富到某一个数字,衣食住行都无虞,握在手里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爱心的话,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顶多就是遵照华人的传统观念,一代交给一代,如此而已。”他说,“但如果,能将建立社会的责任,与延续后代一样重要,选择捐助财产有如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日一念之悟,将为明天带来更多的新希望。”
令他更高兴的是,当他公布自己的捐款计划后,至少有五名企业家向他表示,认同他“第三个儿子”的想法,并已对社会捐出大笔款项。“他们说,嘉诚啊,你讲到我们没想到的。我们也跟着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国,碰到一位印度大企业的领导人都跟李嘉诚说:“你这样做,解脱我一个很大的瓶颈。”
2005年,李嘉诚将私人投资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持股出售,所得港币78亿元全数捐予基金会。李嘉诚,用独到的方式诠释商人的社会地位。而且,相较于许多企业家成立基金会,节税考量大于捐助,李嘉诚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缴税后捐出。李嘉诚并订明:“基金会所有收益,不可以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任何成员或董事,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包括长实、和黄、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将五十多年的积蓄,全无条件地送给世上。我庆幸自己能做出这个正确决定,一夜无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绝不会后悔。”
他跟家人说:“我一生可以成立这样规模的基金,心里绝对不会惋惜。捐出来,是高高兴兴捐出来,去做,也是高高兴兴去做,一点都不会后悔。”
如今,重新诠释金钱……
推崇富兰克林,以从商所得改造社会
金钱,对而今的李嘉诚是有不同的意义。李嘉诚曾在一场演讲中,将中国春秋著名商人范蠡,与另一位商人——协助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国元老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作比较。
范蠡与富兰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富商。他协助句践复国后,看透时局,转而赴齐,从商致富。齐国人希望委与范蠡大任,范蠡却担心盛名将带来恶果,于是散尽家财,分给亲友邻居,只带少数财物迁至陶国,自称陶朱公。他继续从商,没过多久,又成巨富。
富兰克林,这位墓碑上只简单刻上“富兰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学家、商人、政治家、发明家、音乐家,出身清贫,却以办报、出版,展现他对公共事业的热心,他的印刷业为他带来财富,他又利用财富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
美国制宪会议时,富兰克林提名华盛顿担任大会主席,并获一致同意。富兰克林是被认为唯一与“美国国父”华盛顿竞争的人,但他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名誉高位,而是胸襟与智慧。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史予以高度评价。
“范蠡和富兰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诚说,“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变迁,他们的人生坐标完全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