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愿景:教育为“向上流动”搭台阶
教育,历来被视为个人发展的“第一通道”,在打破身份藩篱、创造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机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五年,基层群众对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发展抱有哪些希冀?
残疾人大学生: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个人价值
柴金刚,辽宁沈阳人,40岁出头。他3岁患有小儿麻痹,胯骨以下全部瘫痪,没上过几天学,却自学了书法、乐器、维修电器、影像编辑,目前从事房产中介和儿童乐器教学等,“收入也就仅仅够一家三口‘吃饭钱’”。未来五年,他希望能凭自己的能力让家庭脱困,同时去帮助更多人。
2009年秋天,知道沈阳电大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消息,柴金刚立刻报了名,“对于我们身体有缺陷的人,学习的机会特别宝贵”。虽然学校离家较远,但只要有课,他风雨无阻从未迟到,每次上课他还要开着残疾人代步车去接另一些家远的同学,为了车里能多坐几个人,他总会把轮椅放在家里,自己都是拄着拐杖费力地走来走去。
2009年,知道残疾人可以考驾照的消息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用双腿走路的柴金刚特别激动。“对我来说,要保持和正常人一样的速度,车就是我的腿。有生之年我也能开车了,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啊!”2010年7月,他报名参加了残疾人驾校,目前机考、路考已基本结束,春节前就能拥有自己的驾照了。柴金刚说,有驾照后,自己想贷款买一辆5万元左右的汽车,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自己能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收入可以高一些。
他说,沈阳市现有残疾人38.4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靠政府低保过活,既实现不了个人价值,生活也很困难。希望政府能像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一样,给残疾人群体更多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残疾人也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进城农民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繁华大上海的一隅,来自安徽的农民工张圣朝一家“疯狂地”工作着。除了他打两份工外,妻子也是早出晚归,早8点至晚10点的家政工作每月收入2500多元。虽然家庭的月收入可达5500多元,但他们仍然省吃俭用,租住在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阁楼。由于在外打工医疗全部自费,除了每个月700元的房租外,他们必须预留一笔医疗费用。
但夫妻俩压力最大的还是女儿张秀荣的读书问题。2010年秋季开学时,上海已经实现100%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张秀荣在上海普陀区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就读,学费、书费全免,为家里节省不少开支。但孩子转眼初一,读高中、考大学成为夫妻俩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