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院是如何凭借技术创新理念在新兴的无人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许多人感到好奇。2000年,当该院决定进行无人机研发时,除了总设计师石文外,其他人员对研制无人机都没有经验,真是“摸着石头过河”。
该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曾承担过我国几乎所有航天型号产品的气动研究试验任务,拥有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的低速、亚跨超、高超声速风洞和电弧加热器、电弧风洞等多座专用试验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测控系统。但在当时,它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型号产品。
“十一院最大的优势就是气动外形设计。这在航空器和航天器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无人机恰恰处在航空航天交融的领域。”该院总体设计部主任欧忠明说。
据悉,无人机最初发展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院最初研制时也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只是觉得能够把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等到覆盖了微型、小型、中型无人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后,他们才逐渐确定了市场定位。
在设计理念上,无人机与有人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十一院研制人员来说,倒少了几分桎梏,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进行设计,同时还能够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
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该院采取了开放式的合作方式,与国内在此领域先行的高校进行合作,将高校的理论优势与航天的系统研发能力相结合,促进了合作共赢。
很快,“彩虹-1”、“彩虹-2”产品问世,深化了研制人员对无人机的认识。不过,这两个型号的无人机都采用弹射的方式起飞,载荷重量和巡航高度均有一定的限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