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而与世界科学60年沉寂期相重合的是,中国新近60年的历史,基本上延续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工业路径,经过改革开放30年,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在新一轮的科技和新型产业的竞争中,也并非没有机会。
创新大战略:体制大变革的契机
不过,既有的发展实践和历史经验表明,这些以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战略产业的推进,势必会对国家的科技体制变革、教育体制变革、财税体制变革、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性变革提出更多要求。
而这些体制机制性变革无一不是呼吁多年的变革议题。
10月31日,星期六[24.88 -0.04%],北京下起了小雪。8点零6分,我国科技界的元老钱学森去世。9分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到了消息,随后赶往301医院,凭吊这位一生坎坷且颇富传奇色彩的科学家。温家宝给钱学森深深鞠了三躬,来表达敬意和哀思,而在当晚细雨靡靡的夜里,他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温家宝后来称,在自己出任总理以后,钱学森每次见到自己,所谈的重点就再也不是之前的科技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钱学森认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这些建议和看法都清楚地说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国家,科技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密不可分。而这些看法也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深切认同。
此外,在钱学森生前最后一次见到温家宝总理的时候,提出了后来被广泛传播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