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在中国的四年,可谓是坎坎坷坷的四年,创业初期随着员工数的膨胀,内部管理和创新文化机制没有很快跟上,因而导致难以推出多少热门产品,市场份额反而被百度越拉越大。如今,为了改变困局,Google中国也不得不在市场策略方面放弃此前的高端路线,逐渐向低端倾斜。不过,这又让广大用户怀疑,这到底还是不是真正的Google?这也导致很多用户还是将Google和谷歌看作是两个公司,Google代表着真正的创新Google,而谷歌只是代表这踏着别人脚印的Google中国。李开复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一次又一次陷入离职传闻,并最终选择今日离开,似乎也显得不足为奇了。
性格不同的两个总裁
此次李开复的离职事件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我们和大学生们都熟悉的李开复“导师”,另一个则是比李开复低调许多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刘允。经常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抛投露面的李开复和加入谷歌不到两年的刘允这一次成了“离职门”的两个关键人物。
李开复在加入Google之前,实际上大家对其已经非常熟悉,1961年出生于台湾省的李开复1988年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系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了两年,随后先后在苹果和SGI工作过一段时间,并最终在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接着,李开复在1998年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并担任了微软的全球副总裁,也正是在此之后才被国人所熟悉和追捧。2005年7月李开复却令人惊讶地闪电加盟Google,担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一职。
不过,李开复被大众所熟悉和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华人,担任了微软全球副总裁这样高的职务,更在于他的导师形象和与中国大学生建立的良好关系。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时突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之后,这两篇文章就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李开复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学习榜样。随后,李开复更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在几年时间里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等一系列文章,广受高校学生的欢迎,因而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的常客及媒体追逐的对象。Google选择李开复来开拓中国市场,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此。
与李开复反差比较明显的是,刘允在媒体和公众面前露面的机会却并不太多,为人也较之李开复低调得多。目前仅仅知道他以下一些信息: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后赴丹麦理工大学深造,获得电信管理博士学位。曾在日本NTT公司、新加坡电信公司、马来西亚金狮电信公司、国际航空电信公司及美国FreeMarkets公司担任要职,并于2002年2月正式加入SK电讯公司,4月初出任SK电讯公司CEO,并同时担任SK中国副总裁。2008年1月7日,Google宣布任命刘允为全球副总裁,主管大中华区销售工作,并常驻北京,负责Google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销售和渠道业务。刘允在加入Google之前,在媒体上露面就不太多,每年仅仅在新浪、搜狐等门户上做访谈露面一两次,到了Google之后更是先用了三个月时间“低头拉车”,了解客户和团队。四个月之后才在“谷歌中小企业营销论坛”公开露面,向媒体正式表示Google在华战略转向中小企业,首次透露Google在中国要“走向基层”。在去年7月的谷歌品牌营销论坛上,李开复和刘允两人却同时出现,在演讲交接时还用互相拥抱向大家展示两人合作的亲密无间,刘允甚至还用“渐入佳境”来形容他和李开复的合作。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李开复和刘允在性格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李开复高调、好为人师,而刘允低调、埋头做事。Google入华四年之后,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个全球搜索老大在中国却依然被百度远远抛在身后,这种表现无论是Google总部还是关注Google的粉丝们,自然都是不能满意的,因而屡屡传言李开复离职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被给予厚望的李开复已经来了四年了。这次谷歌中国的重担要落在刘允身上,恐怕是因为强势的Google总部觉得谷歌真是需要从“头”变变了,而在营销和市场拓展方面颇具实力的刘允自然成了取代李开复的首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