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今改名志丹县)一个秀才之家。小时候,他就读于本县的高等小学堂,虽自身家境尚好,却目睹了黄土高原上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他爱听当地李自成起义的故事,立志改变社会。
1922年,他考入陕北地区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并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1924年,他成为陕北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同年秋,他去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秋毕业后又回西北,到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刘志丹这时只有23岁,但在西北军中已成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动员西北军一部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他担任了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间,西北军主力向渭河一带反扑,起义军被打散。刘志丹潜回陕北家乡任特委军委书记,并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于1931年秋在南梁一带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翌年初,他又将所部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二十六军(兵力仅一个团)。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南下三原时失败,刘志丹突围后又返回陕甘边区的照金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至1935年春,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占领了六座县城,并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此时,南方苏区已相继失败,各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陕甘苏区虽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贫瘠,却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保存下这块革命的落脚点,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都长征到达这里,党中央也最终把大本营放在陕北。
1935年8月,徐海东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与当地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在10月初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随后,中央红军到达,11月初将刘志丹释放出来,并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的军长。1936年春,红军东征山西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他亲临前沿观察。敌晋绥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缴下来向陕北苏区献礼。不幸,那挺机枪射来的子弹打中了刘志丹左胸,他昏倒后被抬下,清醒过来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穷)指挥部队,便停止了呼吸,年仅33岁。
但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和曲折,进行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斗争,建立了那么多的功勋。毛泽东同志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同志题诗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同志称他是“红军模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