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生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军事家 。原名曾钟圣。生于湖南兴宁东乡( 今资兴州门司乡 )牵牛坳。1917年秋考入湖南郴州第七联合中学。1922年曾到桂军任参谋1年。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参与在所部建立政治机关,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担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宣传北伐战争的胜利,传播革命思想。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任武汉革命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反蒋斗争。9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国,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参谋科科长。不久调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曾领导开展兵运工作。
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武装工农部部长。同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于11月抵达湖北黄安(今红安)。当时正值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主力已东出皖西,在此危急时刻,他果断地组成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并领导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滞止敌人对鄂豫边苏区中心区的进攻,继与第15军、第1军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1931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他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主持制订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4分校并兼任校长,培养训练干部,整编红军主力部队,组织进攻作战,先后与旷继勋、徐向前等采取声东击西、"飘忽"制敌的战术,指挥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取得胜利,使红军和苏区得到迅速发展。继又领导军民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4月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后,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时被调任第4军政治委员。同年夏与军长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战,连克英山、蕲水(今浠水)、罗田、广济等县城,相继取得漕河镇、洗马畈等战斗的胜利,歼敌7个多团。他坚决反对张国焘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屡遭打击,被降为独立1师师长。后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七里坪战斗中,指挥在前,脚负重伤。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1933年2月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在此期间,他虽处境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著作,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学习军事理论的教材发至部队。在川陕期间和长征途中,继续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3年8月被监禁,1935年8月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今属马尔康)。(军事百科研究部提供)
摘自人民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