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陈索斌在广交会上拿到了第一笔出口美国的定单,他们把商品都贴上了金王的标志,发给美国客商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货物不仅从美国退了回来,而且客户还要求索赔。
为什么呢?客户的解释直截了当:由于你贴了自己的商标,商品卖给百货公司后,后者便知道了商品的来源,下一次就会把我甩掉来找你,所以你不仅没给我带来利润,反而带来了麻烦。
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却因为贴上了金王的牌子就被退了回来,这对想创品牌的陈索斌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笔定单虽然只有8000美元,但却能带来金王当时半年的利润,刚刚起步的金王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当时多数人主张不再继续使用自己的品牌,进行贴牌生产,这也是今天中国大陆1000多家蜡烛企业艰难生存的方式。而陈索斌则认为,如果不去经营自主品牌,虽然可以暂时渡过困难,但却丧失了未来的长远发展。最终,陈索斌没有放弃金王品牌,而是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边用做贴牌赚取的加工费来维持和发展企业,一边加大产品的科研创新力度,用自主创新的产品贴上金王的品牌出口,并开始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投资建设自有蜡烛制品基地,主营业务开始转型。
于是青岛金王的雏形乍现,于是陈索斌也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两张牌:技术和品牌
1995年陈索斌的这个两条腿走路的决定改变了青岛金王的命运。十余年来,青岛金王以出口市场为先导,虽然国际市场占青岛金王经营规模的95%以上,陈索斌也始终没有忘记他的金王品牌。 以自有品牌Kingking进行国内外市场营销是业界唯一的,是第一个以自主品牌进入美国沃尔玛超市的中国大陆企业,2005年Kingking成为业内唯一入选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2006年公司在国内同行中首家荣获“中国名牌”称号。现在Kingking品牌工艺蜡烛已逐渐被青岛金王打造成了时尚消费品市场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个时尚消费品牌,必须有自己紧扣市场脉搏的独到之处。陈索斌曾透露过青岛金王内部的一个秘密:金王把产品销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当月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毛利润确定在70%-100%;第二类为投放市场超过半年的产品,毛利润比第一类下调60%-80%;第三类为投放市场超过一年的产品,毛利润不超过5%。这个市场价格分类原则,使青岛金王牢牢抓住了品牌营销和科技创新两个源头,一方面细分了市场,使公司明确了对不同产品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公司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保证了产品的市场领先地位。正如陈索斌所说,不能用科技手段去创新,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就不能拥有一个百年品牌。
人们或许还会问:陈索斌是学经济学的,怎么能对小小的蜡烛那么痴迷,甚至到每一个技术细节?
机会总是青睐有心人。1993年刚刚创业时的陈索斌一次与朋友因停电而秉烛夜谈,朋友说了一句话:“蜡烛的黑烟太多了,能没有烟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是这句话点醒了陈索斌的青岛金王的技术研发方向,也逐渐成就了陈索斌手中的另一张技术王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