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珍藏了一个多甲子
2005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收到一份珍贵的文集: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捐赠者就是夏征农。1927年他在复旦时,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这一年,应陈望道先生之邀,鲁迅到复旦大学演讲,夏征农近距离地见到先生,仰慕之心油然而生。后来他常常写信给先生,请先生为他的作品提意见等等。对这位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先生每次都有答复。为之,夏征农心中很感动。
上世纪30年代,活跃的上海文坛,有着夏征农的身影。那时,他是左联成员。他的主要小说《禾场上》、《十一个长夫》、《春天的故事》等,都发表在这一时期的上海文学刊物上。他还参与筹办和编辑了《春光》、《读书生活》、《新认识》等杂志。当时影响很大的柳湜的《街头讲话》、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夏征农主编的《文学问答集》,都是他们在主持《申报》“读书问答栏”时的产物。
1934年,夏征农担任陈望道先生主持的《太白》半月刊编辑。这一时期,他与鲁迅先生的通信多了起来。因为,先生是《太白》的主笔,每期都有他的文章。先生的《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名人与名言》、《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等名篇,都是发表在《太白》上的。《太白》这个刊名,也是鲁迅先生和陈望道先生一起商定的。
1935年8月21日傍晚,陈望道先生请鲁迅先生吃饭,夏征农有幸作陪。这是夏征农第一次与鲁迅先生会面,显得有些拘束。而先生非常健谈,两个多小时几乎没有停顿。他对什么都有兴趣,总是带着笑。夏征农感觉,先生本人比他的文章更为可亲。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见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逝世后,夏征农约请几位相知的朋友,编辑出版了《鲁迅研究》一书。这是鲁迅逝世后,出版的第一部关于鲁迅思想的研究文集,在当时影响很大。1981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更名为《珍贵的纪念》。
抗战以后,夏征农随军辗转各地。1938年,他从南昌到皖南新四军。经历了“皖南事变”后,他到达苏北,后来又到胶东、大连、安东等地。建国后,又被下放至农村,“文革”中被关进监狱等等。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部《鲁迅全集》总是陪伴在他身边。战争年代,情况危急时,他把它藏在老乡家里。有些人知道夏征农有这部《鲁迅全集》,想借来看看。他很“小气”:不借。他说:“鲁迅先生是我一生敬仰的人,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2005年,也许他考虑到自己百年后的事,把它捐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他说:“这是最好的归宿,也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