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We Are Ready》
经常浏览奥运网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系列活动的主题歌《We Are Ready》发布后,几乎隔断日子我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静心聆听那雄浑激越的旋律,那激情的声音让我感受着喷发的渴望、释放的畅快。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当地时间18时15分(北京时间22时15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世界贸易中心会场庄重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这一天,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奥运梦终于圆了。巧合的是,此后不久我新居的第一部内线电话的尾数竟然也是:713。于是,我轻松记住了这个绚丽的日子。
尽管2008的成功同样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在谜底揭开之前同样充满了悬念,但对我的冲击力却远远不如1993年9月23日中国第一次申奥来得强烈和震撼。那个让中国失眠的申奥之夜呀!我曾用《写在9·23之后》为题记录了那段特殊的申奥日子,记录了一个不谙体育的中国女孩真诚的祈祷:
1993年9月23日注定是让中国人难忘的!
那一夜,世界注视着北京,目光中有赞许也有否定;那一夜,十多亿中国人注视着北京,目光中有渴望也有隐忧。
9月19日上午,合肥人民广播电台“9·23有奖竞猜活动”中热线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对于2000年的奥运举办权终属谁手,竞猜者有的说“北京的悉尼”,也有的说“澳大利亚的北京”。如此可笑的语言错位让主持人乐不可支,也让听众们乐不可支。但人们思维的聚焦点显而易见都集中在了悉尼和北京这两座城市。
然而,无论感觉如何引导人们在竞猜中作出选择和判断,所有炎黄子孙都无一例外地在无眠中度过了9·23之夜。尤其是9月24日凌晨2点28分,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都把百分之百的信心或者百分之一的信心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希望给了自己的祖国,每一颗中国心都在屏息静听来自蒙特卡洛的谜一样的声音。
当萨瓦兰奇将“Sydney”这个专有名词,从摩纳哥的皇家剧院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刹那,杨澜的解说声在“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之后出现了数秒的停顿;中央电视台“9·23北京倒计时”的直播现场,主持人马国力语速锐减,特邀嘉宾们的表情骤然凝重……
那一刻,中国的心脏,停止了十亿分之一秒的跳动!
沉重的失落,几乎窒息了远在异乡的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们的每一根神经,也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只荧光屏前的每一颗心脏,紧紧地收缩了。
中国,连接在希望和失望这两极上的那根超越张力限度的弦,被“Sydney”这个异域的城市无声地拨断了。
两年来,中国人满怀期望与渴盼所等待的结局已不再是个悬念。9·23之夜,幸运没能在北京的上空降临。2000年的五环旗也没能属于中国。尽管人们早已做好了承受这种结局的准备,但当它真地成为事实,并使人们心中那一线侥幸的希望失去依靠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难以避免地体验了那瞬间心灵的疼痛。
我,一个从不关注体育的女孩,一个破天荒跟随申奥起伏的女孩,那一刻就象是一只突然遭到袭击的小鸟,偎进了闺房桔色的台灯里,在夜色中迷茫地搜寻着那只可以抚慰心灵的手……
我想,疼痛也好,失落也罢,都应该成为昨天!中国,没有理由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之后而放弃在世界竞技场上下一轮的角逐中跃向成功的巅峰。
中国,应该让世界知道,她赢得起也输得起!
2000年是龙年,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中国的世纪!但愿,那个时候,中国乃至世界都能人同此心,心同此愿!
9·23,那一页日历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那一夜的记忆却深深烙在了心里。
咚……咚……咚……
那是来自五千年历史深处的鼓声!
那是响彻五大洲山河辽远的鼓声!
那是著名音乐人金培达和陈少琪为我们演绎出的,崭新的北京奥运的声音: 《we are ready》!
一年一年的等待我们看见未来
一起用汗水来灌溉五种色彩
一天一天的等待心情更加澎湃
创造最大的舞台最豪迈的时代
……
2008年8月8日,让我们在北京,和五大洲的人类共同谱写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one world one dream”
应该不只是为了奥运,随时随地,中国:We Are Ready!
鲁 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