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维和逻辑,可以在三国时代诸葛亮选姜维接自己班的故事中得到印证诸葛亮为了保卫蜀家天下选择接班人时,首先选择的是什么呢?诸葛亮智伏姜维后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愿尽传授生平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这是诸葛选定姜维作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刻。诸葛选姜维作为接班人是看中了姜的什么呢?是因为姜的忠诚吗?可这时,姜维还是刚擒伏的敌军将领。还远无忠诚可言。如以忠诚而论,蜀营中忠于刘家天下和诸葛的忠臣义士多的是,为什么不在蜀营中选择接班人呢?那诸葛选择姜维接班是为什么呢?是看中了姜维的什么呢?诸葛收姜维时,姜维在亮面前主要表现了他先败赵云,后伏兵击退诸葛本人的行兵布阵的军事能力,表现了他识破诸葛亮计策的本领。也就是说,亮选择接班人首重才能和军事本领,首先是接班人的智慧。
人们一般都知道,接班人心须忠诚。但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选择身边忠于他的战将文臣,去“尽授平生所学”并托于重任,却要在战场上选择敌将姜维作自己的接班人呢?正如亮自己所言,“遍求贤者”,什么是“贤”: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者就是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诸葛身边有德行的忠诚人士不少,但却缺少有过人军事高才的先知智士。而姜维不光贤,事母至孝,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能非凡。所以诸葛才会抛却蜀军中的忠诚之士,选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从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选择接班人时,首重其军事才能。
第三,对待已经选定的接班人的态度问题。平日里,如何对待已经选定的接班人呢?亮对姜“吾喜爱无限“,于是,单独召见,面授机宜,尽授平生所学,尽心培养。临死时,单独召姜维:“吾平生所学,已著于书,共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将军可授之。切勿泄漏。”又告知后主特使尚书仆射李福说:“……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日能守西蜀也。”这就是说,诸葛亮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后,对其厚爱有加,单独召见,尽授生平所学,绝不同于其它人。那个政治家对自己的接班人不是另眼看待,厚爱有加。这虽然是从演义历史小说中摘录的情节,但它基本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政治家在选择接班人时的各种思虑、选择准则和对待接班人的态度。以上故事充分全面地体现了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通常的思虑。准确反映了对政治接班人的重视和要求和各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