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大喜大悲
没有香港,就没有中海;没有中海,就没有孙文杰后来的成功。“从这儿开始,在这儿辉煌;在这儿摔倒过,也从这儿重新站起来。”这是孙文杰对自己在香港工作的总结。
中建1979年在香港安家落户,成立了独资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
1981年,孙文杰被派往香港,成为中海总经理。当时,中海总资产13亿元,亏损1.2亿港币。怎么办?孙文杰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从建筑跨入地产。现在来看,如果不跨出这一步,就很难有中建的今天,这是中建的重大战略性突破。直到今天,中建很大一部分盈利还来自房地产业。上市融资是孙文杰在中海做的第二件大事,1992年,中海所属的中海发展公司在香港上市,这是第一家以自身在港资产直接上市的中资公司。上市以后,不仅先后融资将近400亿港币,还使公司管理走向规范,这也是战略上的成功。
中海在香港地产界一举成名,是中标总造价13.9亿美元的香港新机场,它一度被评为“二十世纪十大建筑之一”。
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的成功中标和顺利施工,使“中海”的声势如日方中。孙文杰个人在香港的职业生涯也达到了高峰。
峰回路转。
1997年9月,亚洲金融风暴袭击香港,顷刻间香港的股市和楼市双重狂跌70%多。
中海作为香港上市公司既是红筹股,又是地产股,损失格外惨重,公司的市值减值300亿,仅剩43亿港元,完全丧失了集资的功能。而中海当时有过百亿的地产投资项目和过百亿的工程建设项目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但一些外资银行见雨收伞,要求孙文杰提前还款。与此同时中海还要承担起总公司7500万美元的还贷任务,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
“这简直是一场灭顶之灾。”孙文杰说话的语气一时凝重起来,“望着维多利亚港湾,我甚至有过跳下去的想法。”
孙文杰经历着人生的大喜大悲。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经常在半夜惊醒,眼看着中海像一条船快要沉下去了。
唱着东方红长大、对毛泽东有着强烈崇拜意识的孙文杰,似乎天性就有一种战天斗地的激情。孙文杰承认,他办公室里的毛泽东像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孙文杰下了几个硬招:香港员工不加薪,内地员工,从自己开始减薪百分之二十。三年努力,中海摆脱困境。经此一役,中建总在香港建筑界的地位日渐稳固。
“现在,中海的员工天天眉开眼笑。”孙文杰用一种戏谑的语气对记者说,“我们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已接近600亿港元了。”
不过,已经过去的香港金融危机,还是给了孙文杰一个提醒,中海不能局限在香港一地,风险太大。他又做出一个决定:向内地发展,中海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地产商;向外拓展,变成一个国际级的建筑承包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