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代中国钢铁企业家的集体记忆,同一时期,远在张家港的沙钢董事长沈文荣力排众议,将家底推倒重来,先是换上清一色的进口设备,之后又从短流程跨越到长流程。
十年后的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结构完全逆转,长材比重下降到48.1%,而高端的板、管、带材比重上升到49.3%。钢铁成为当年国内惟一投资下降的工业行业,其中用于扩大规模的投资仅占1/3,2/3则用于产品结构优化。
“欧美钢铁工业在最近十年内没有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而中国在这十年中将全球先进的工艺装备技术都搬过来了。”这也是罗一直认为不应简单评价当前中国钢铁产能是否过剩的原因。
1992年时首钢与长江实业集团先后合资创建四家上市公司,这为首钢的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罗冰生也因此与李嘉诚成为好友,建立了密切的私人交往。“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罗冰生有些激动地说。有一次首钢发生资金周转问题,罗找到李,希望能借3000万美元,当罗回到北京时,发现钱已经到账了,任何字据都没有。
2005年7月20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这一政策自2002年开始酝酿,反复修改30多次,被称为是中国钢铁工业有史以来最完整而系统的产业政策,罗冰生参与了全过程。
“这个政策是为了解决在中国钢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之后,要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罗冰生说。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定位,一方认为应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另一方认为应以国内市场为基本点,适量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罗冰生是持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的理由是中国自身原料条件不够,适量出口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仍然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市场。国际市场相反,总体需求稳定,增长空间有限。如果以国内不断增长的产量进入一个稳定市场,容易带来一系列贸易摩擦和矛盾。更重要的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都虎视眈眈要进入中国,“这里就是世界钢铁业最大的战场,我们干吗自己不守住家门口。”
政策最后采取了罗冰生所持的“适量”意见,对于“适量”出口的不同意见,钢铁协会经过调研提出以生产总量的10%来把握,目前已形成共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