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华对此也深有体会,“自觉的理论创新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为重要,没有理论创新和创造性地理解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就无法逃脱照本宣科的教条化命运,也就无法吸引人、说服人。”张秀华说,更为重要的是,离开了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的探索与努力,就会丧失理论本身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甚至丧失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走上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科学态度背道而驰的道路。赵存生强调,在学校进行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科研,必须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重视科研就搞不好教学。“全党的理论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在中国,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生活在这个时代,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赵存生说。
作为多年与方永刚共事的同事,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社科教研室教员陆惠烨,对方永刚理论创新的源泉有着更为真切的体会。在他看来,方永刚理论研究的根基除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心信仰,还离不开大量下基层、社会实践的积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和实际相结合,不结合实际就是空。这些年,我们周边的部队他基本都跑遍了,其他单位也不漏下。”陆惠烨说,几乎每到一处,方永刚都就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一番调研,回来后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署名“郑华淦”的网友在留言中说道,方永刚的事迹鼓舞了更多理论工作者更好地宣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并在理论中大胆探索,勇于争鸣,不断创新,进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理论创新。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第1版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