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中等的考生通常是最难把握志愿填报的。应该说,这个层次考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机会也比较多。但是,这类考生填报志愿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一旦志愿填报不当,往往造成落榜。这样的考生如何填报志愿?如何提高命中率?下面,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志愿填报的个案来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分析一
认清自己,分析形势,莫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
汤涛是江苏某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某文科班学生。在整个高三阶段,汤涛的成绩持续停留在班级25名左右(该班共45人),偶尔有一到两次的波动,落到30名或提升到20名。在三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中,数学与英语成绩比较差,仅停留在100分上下(满分150分)。在填报志愿之际,汤涛等一批处于一本线边缘的学生纷纷将眼光瞄准本省一批每年录取分数线恰在一本线上的高校。在苏州大学与河海大学之间几经权衡,汤涛在正式填报志愿时将数学老师建议的苏州大学改为了河海大学。他认为,前一年河海大学录取分数线仅比苏大高几分而已,对自己没什么影响。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改,汤涛从一本落入了二本,最终上了一所省属院校。当年,苏州大学录取分数线与省控一本线同为525分,河海大学录取分数线为528分,而汤涛则考了526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否做到了“认清自己”。
在填报前,汤涛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薄弱学科是英语和数学,这两科都属于不会突然提高太多,也不会一下子降太多的学科。所以,这两科上没有太多的增分希望,也不会成为意外失分因素,而小综合则是他的强项。其次,汤涛成绩比较稳定,波动次数及幅度都不大,心理因素较好,根据该校文科一本达线率通常在75%左右的历年记录,汤涛在班内排名刚好可以考一本线以上一点的高校,由于选择省内高校,因而可以适当大胆一点,选择那些自己的考分也许刚好压线的高校。于是,汤涛选择了苏大与河海大学。可以说,他这么做是明智且清醒的。
其次,了解高校招生信息。由于处于本省,省内招生名额肯定是大比例倾斜的。省内学生的“优势”不言而喻。其次,根据前一年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资料,苏州大学在上年第一志愿未招满,录取了部分第二志愿的学生,而河海大学则未出现此种情况。很遗憾的是,汤涛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因为根据惯例,第一志愿未招满而招第二志愿的学校,即意味着只要在第一志愿填报该校且达一本线都能被录取。可是汤涛忽视了这个信息,导致他错失了这年也许更具“安全系数”的苏大。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