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准确分析当年及历年报考情况。当年的报考情况只能是一种估计,统计结果未出来之前谁也说不准,而历年的报考情况往往是当年的“反面”。由于苏大、河海连续三年招生人数稳定,录取分数线基本不变。可见,并无明显“大小年”之分,因而可以将其视为正常情况填报。再来看当年的报考状况,最终的录取结果表时,苏大第一志愿再次没有招满,可见当时报考人数中达一本线的不足计划录取人数。
综合以上,不难明白汤涛落榜的原因。当时笔者曾建议汤涛将苏州大学作第二志愿,提醒他填报志愿应该逐步降低等级。但遗憾的是,汤涛的第二志愿没有选择苏州大学,而是填了一所比苏大差了许多的学校。由于该校相对低了一个等级,且生源已满没有招第二志愿的学生,这样汤涛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分析二
选择路本宽,莫钻死胡同
2002年福建省有10位高分(558分以上,理科本科线505分)落选的理科考生,他们中的5位考生本科第一志愿填报上海理工大学,3位考生填报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位考生填报了南京邮电学院。设置可填报7所高校的参考志愿栏中一所未填报的有6位考生,仅填所一所高校的有2位考生。从10位文科高分(548分以上,文科本科线483分)落选的考生情况看,4位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上海海运学院,2位考生填报了南京邮电学院,其余的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和西北政法大学。参考志愿栏一所未填报的考生有4人,只填报一所学校的有2人,只填报两所学校的有2人。
为什么这些获得较高分、本可以在本科二批中读上一所好大学的考生们偏偏落榜了呢?首先,这些考生的第一志愿均选择了北京、上海、南京等热点地区的热门高校,极易造成第一志愿落选。另外,面对原本可以填报的7所高校的参考志愿,他们却大部分不填报,或只填报一、两所同样热门的高校和专业。有多项选择的机会,却不充分利用,这也造成了考生落选的直接原因。
因此,在填报第一志愿时,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大体位置,同时要全面了解准备报考的高校情况,有条件的可分析往年高校在不同分数段的录取情况,找出年度间学校志愿上下波动的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中框定几所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大学,认真研究其招生章程,细致斟酌决定取舍。考生不应盲目冒险,不可盲目追逐名牌、热点,对于发挥不稳定的考生,报考第一志愿更应该保守些。
其次,填报参考志愿与重点批的填报一样,不仅要尽可能多地选报,而各所学校以及同一学校中的几个专业间要体现出合理的“梯度”。第一专业的选择最好是自己的理想专业,也就是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或只要高考临场发挥好就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则要稳妥,即在高考不太正常发挥下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四专业的选择更是要保守些。
另外注意的是,考生不要填报不愿意去读的大学和专业志愿。2002年福建省就有1000多位考生未到被录取的院校报到注册,这对考生自己、家庭、大学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大学的学习,重要的是有了学习的机会,应看作是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的有效途径,不是职业培训,要转变升学是为了就业的观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