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青年演员孙俪因在《幸福就像花儿一样》、《玉观音》、《霍元甲》等影视剧中的出色表演而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10月28日,她获得了第28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然而,一个月后,孙俪却因为“资助门”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2002年起,孙俪和妈妈开始资助西部贫困中学生张小清(化名),其间给钱给物,关怀备至。然而,2005年张小清考入上海某大学后,由于花销过大等原因,招致孙俪母女不满,她们在2005年底终止了对他的资助。张小清于是写信抱怨孙俪母女言而无信并伤害了他的自尊。孙俪母女则连连喊冤,孙俪还通过经纪人向媒体表示,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觉得开始的善心已经失去了初衷……在网络上,针对此事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有人责怪张小清是白眼狼,没有感恩的心,并愤愤地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自作多情地奉献爱心了;也有人认为孙俪母女不应该对受助人指手画脚,作为成年人,张小清有安排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独有偶,已经辞世的深圳“爱心大使”丛飞生前也有过类似遭遇,他先后资助过几十名贵州贫困学生直到读完大学。其中的李某大学一毕业就不再和丛飞联系,只是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李某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有关丛飞的文章中提到了他的名字,非常不满,多次要求记者隐去他的名字,他不愿意任何人再提起自己曾经接受过丛飞资助的事实……
“乐善好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为什么常常事与愿违,资助者与受惠者频频反目?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典型的心理冲突,资助者与受助方又该如何调节各自的心态,才可以尽量减少冲突?
冲突一:
受助者如何表达感恩的心?
当资助者慷慨地播下爱心的种子后,他们至少期望收获尊重,这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满足感,也在情理之中。而接受资助者因缺乏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时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在现实压力面前,他们有时候不得不牺牲尊严,因此受助者不仅需要有形的帮助,更渴望维护尊严。在一对一的资助模式中,向资助者表达尊重的方式非常有限,无非是受助者本人、家属或者单位表示谢意,其中尤为重要的正是受助者本人的行为表现。这些表达尊重的方式很容易伤害受助者的尊严。首先,资助与受助双方是一种相对的强势与弱势关系,接受对方资助的事实强化了其卑微感,在缓解现实压力的同时,客观上加重了心理负担。其次,资助与受助双方是一种没有条文的隐性契约关系,这让受助者时刻挂念着感恩,须处处谨小慎微。据称:“一个女孩子在读大学期间,非常渴望有一个漂亮的发夹,可是她总是压抑这种愿望,因为她读书的钱是别人资助的,她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这些钱不能乱花一分……”这种对正常需求的过度节制也会伤害受助者的尊严。最后,社会情境会对受助者尊严发生无端侵害。当资助与受助双方以外的人发现存在这种资助关系后,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扮演监督受助者的角色,这虽然在客观上有助于形成鼓励富人捐助的环境,但也容易伤害受助者的尊严。曾经有一位接受别人资助的大学生写道:“我当初接受别人资助,心里感觉特别温暖,很感激这位好心人。可是,从那以后,身边总有人不断提醒我,要努力学习,否则对不起恩人。当我下课后去打篮球时,我感觉有些同学的目光十分怪异,似乎他们认为我不应该玩。当我买一双皮鞋时,他们纷纷打探价格,似乎我只能买便宜的。我去饭堂吃饭甚至不敢跟同学坐在一起,担心他们指责我吃得太多。我只欠了一份人情债,但现在似乎谁都是债主,谁都有资格随时索要……”当张小清写信抱怨孙俪母女掀起轩然大波后,更多的人是指责张小清,但谁会注意到他那随时可能受到伤害的尊严呢?张小清提到,孙俪母亲说他不如一只宠物狗,因为狗都比他听话。如果在母子之间,谁也不会为这句玩笑话较真,但在这种敏感的资助关系下,就完全不同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