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业绩让同为制造业巨头的竞争对手阿尔斯通、西门子等艳羡不已,但业内的评价却颇为服气:对庞巴迪来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因为他们有张剑炜。
张剑炜是庞巴迪的中国“芯”。
1998年他作为庞巴迪中国代表处的创办人从加拿大回到北京时,单枪匹马,连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在家里办公。8年后,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庞巴迪公司的重中之重,并以每年数10亿美元的业绩攀升。在外人眼中,张剑炜就像农夫一样,一锹一锹地在这片市场上精耕细作。熟读孙子兵法的他却说:“战略制胜,像青藏铁路这样的战略项目,就是我们最好的广告。”
若说张剑炜回国之初就看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战略性前景,那纯属瞎掰。“当时并不想回来。”张剑炜觉得,那样自己在国际职场上的经历就断线了。如果是西方人来,还能获得国际市场的经历,对他来说,这方面得不到积累。想当年,中国留学生出国可是披荆斩棘、费尽波折,上世纪80年代后才迈出国门的张剑炜,刚开始积累企业经验,正豪气冲天地想在国际江湖上闯荡闯荡,没想到又被公司送回来了。
“要是我自己主动回国,还有点高大形象,‘哎呀,赤子报国’,可是庞巴迪把我送回来,那算什么?就是一块‘夹心饼干’。外国人把你看作中国人,中国人认为你是假洋鬼子,怎么做事做人啊?”当初和公司说好只待两年的张剑炜,没想到在中国铁路飞速的齿轮上一转就下不来了。
“我是被时代催熟的”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至今仍然一口浓重乡音的山东汉子,从来没有猜对自己的人生路向,好像一切都是被别人推动的。而别人,是那趟看不见的时代列车。
1974年,17岁的张剑炜高中毕业就上山下乡,到山东东明县农村。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因为有文化,农活之余负责宣传,在农舍墙壁上用白石灰刷工笔正楷标语:大干快上……字好还不够,要快,他干脆甩开工具,“下手”干。挽起衣袖,就伸进石灰桶里搅拌,留下的烙印至今难褪:每年春秋,张剑炜的手掌都要一层层地蜕皮。难怪记者握手的时候,那种粗糙的感觉完全不像一位养尊处优的总裁。
“什么都干过。”翻开记忆中的老画片,张剑炜的兴奋打开就收不住了,绘声绘色,“种青年林、修青年路,动不动就万人大会师,天不亮就起来。一到晚上,拿个大喇叭,‘贫下中农同志们,毛主席教导我们——’”年轻,有使不完的劲;表现好,19岁就当上了公社干部。“当时干得热气腾腾,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情激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