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
汽车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搞汽车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做轿车的。左延安并不否认身为一个汽车人的轿车梦想,但他断然表示,江淮的轿车战略却绝非源于某个人的汽车梦想,而是事关江淮的生存大计。“如果不上轿车,三五年内江淮被边缘化,或者被重组是很有可能的”,左延安说道。
1992年左延安首次去日本考察,当时的日本不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是一派繁荣。一回到江淮,左延安就将企业“八五”、“九五”期间的总体战略定为做中国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左延安看到了做单纯的商用车企业面临的危机。日本汽车业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丰田、本田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而日野、五十铃、日产柴等商用车企业无一不陷入困顿,甚至连生存都难以维系。“这次危机给了我们狠狠的一掌。但轿车是大众消费类产品,只要有油,就不怕轿车卖不掉。”左延安说道。
事实上,左延安的这种忧虑在现实中也似乎逐步得到印证。2006年,江淮16年来首次出现了企业增长速度低于全行业平均速度的现象。当年,全国汽车行业销量增幅达25%,其中轿车业增长36%,商用车增长14%,而江淮的增长只有14%左右。江淮被挤出了行业十强,市场上甚至传出江淮将与奇瑞合并重组的消息。
不过,左延安对企业前途的危机感并没有得到江淮全体员工的认同。很多人认为江淮守住现有的商用车阵地不是很好吗,何必进入一个已经被“列强”瓜分得差不多的市场呢?在口头动员的同时,左延安把自己对产业规律与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做成了一份长达21页的《形势与任务宣传册》,其中他提到:“汽车企业要持续经营,不做乘用车很难。江淮已经又一次走到了成败攸关的重要关口,全体员工必须团结起来。”
在内部动员的同时,左延安对于申请生产轿车许可证的难度早有心理准备。他曾目睹当年吉利的李书福、奇瑞的詹夏来、尹同耀是如何为了拿下一张轿车牌照而上下求索,甚至陷企业于生死之间的。
就在江淮等待轿车获批的同时,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质疑的高潮。2006年6月,江淮宣布将定向增发1.6亿A股,募集资金用于轿车项目的投产。一时间,各家券商纷纷下调对江淮汽车的投资评级,甚至有分析师在一天之内跑到数家持有江淮股份的基金公司,游说其抛售江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