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酒吧从开始就与名人错杂纠葛。因为酒吧而出了名的人,比如过客的酒吧老板小辫,和白枫的酒吧老板白枫;然而更多是因为名人的光顾,而出了名的酒吧,比如兰桂坊,白房子;安贞桥的老酒吧丑鸟,至今门边还保留着一片写满明星、名人们签名的木板墙,昭示着酒吧与名人亲密接触的历史盛迹。不过,随着酒吧业在北京的繁荣,这些爱泡酒吧的名人们,似乎也按捺不住诱惑了,纷纷投身其中,自己做起了酒吧老板。
名人酒吧特色一:名人们的形象工程
王朔是当代作家圈里最著名的侃爷了吧,他开的酒吧名字,就叫“非话廊”,摆明就告诉你,这是侃爷们的地头;郑钧的酒吧LOGOS,一进门左手边,红色衬底的整面墙,都是郑钧各种神情的眼睛特写,反面则是嘴巴的特写。老瓦的维京餐吧,把自个儿真人大小的形象照,立在了大门外充当迎宾门童不说,酒吧的吧台上,还用一个玻璃鱼缸,装了半缸的黄白两色乒乓球。观这些名人酒吧,都少不了所谓名人的一些身份形象符号,酒吧成了这些名人们的形象工程。
名人酒吧特色二:格调一定得唬住人
北京的酒吧看似粗糙,但在格调的设计上,其实都是煞费苦心。而这些名人酒吧,在建筑设计、环境装饰与内部布局上,更都颇下深功,酒吧的格调被重点放大,似乎以此才能显出所谓名人,与其他酒吧经营者的高人一筹。郑钧的酒吧装修费用,用郑钧的话说,至今都不敢算,仅酒吧一个2.3平方米的外立面,就花费了近两万元。名人酒吧大量投资在格调制造上的钱,是不是能顺畅地从酒吧的酒水经营中回收出来,还是后话,但对于名人们来说,酒吧的格调,或许就被人认做是名人的格调,所以格调唬不住人的话,怎么对得起咱这张名人的脸呢。
名人酒吧特色三,用自己的“名”拉客
酒吧街的形成,酒吧数量的越来越多与遍城开花,也让酒吧的经营更商业化,普通的酒吧用人拉客,如同走在三里屯、后海的酒吧街上,小弟站在酒吧门口热情期待的招呼;有点资历的酒吧用品牌拉客,报纸杂志上大做广告文章,拐着名人出入的典故,扯虎皮做大旗。现今名人自己开酒吧了,当仁不让地直接挂出自个儿的旗号广聚客源。于是,自己的朋友,圈子里的同事,粉丝(FANS),慕名的观光客,在拉客源争酒水上,自然是比普通酒吧多了几分优势。
而在吸引媒体与公众关注方面,借着自己的身份与名头,酒吧炒作起来自然也容易得多。就像瓦尔德内尔“维京锐点”餐吧开业,因为其身份属名人,连日内招来了从电视到报纸杂志全方位的关注。名人效应,无疑让这些名人酒吧,快速地就在酒吧大众中,从新“吧”混成了名“吧”。
有风光也有负担,这些名人的酒吧说到根上,能不能一路风光到底,还是要靠市场状态与酒吧的经营说话。因此名人们开酒吧,也需要自个儿慎一点,有了名人的面子方便做酒吧的表面文章了,还要更扎扎实实地练好酒吧的内功,用一位酒吧业同行,不是名人的酒吧的老板的话说,别都只看着酒吧的人群眼红,这摊儿不好练哪。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