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锦粮农孙圣海
让农民腰包有个“底儿”
本报记者 朱隽
33岁的孙圣海是黑龙江省富锦市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他们家5口人名下的土地只有5垧,但他“耕作”着的土地却有337垧。他一年的收支账,也要从这算起。
337垧地里,67垧是孙圣海从同村乡亲们那里转包的,种的是水稻;265垧是从附近的前锋农场承包的,种的是大豆。同样的两种作物,却让孙圣海的收入在两年间经历了从峰到谷的变化。
“主要是靠天吃饭,粮食收成没保障。”去年天帮忙,虽然水稻和大豆的价格都不算高,但土地的丰收给孙圣海带来了70多万元盈余。今年天公不作美,春天大旱和随后的连续阴雨让大豆产量只有去年的1/3,面对与去年持平的价格和5500元/垧的成本,一垧地孙圣海就要亏上2400多元。过低的价格让他不得不把打下来的大豆存在家里待价而沽。虽然今年的水稻实现了1200多斤亩产,又卖上了0.98元/斤的高价,扣除成本一垧地可收入6600多元。但是两相抵扣,孙圣海今年在种地上还是要亏将近20万元。
在孙圣海眼里,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可家里的支出逐年走高。吃穿花不了多少,一年家里5口人有个万把块钱足够了。但是住、行、孩子教育费用、人际关系的开销越来越大。小孙家去年买车,今年在市里买了房,油费、汽车的维护费、房贷、物业费一年下来得6万多元。小孙的儿子上五年级,学费、书本费都已不收,但补习费却看涨,一年也得将近七八千元。当然,今年有一项消费让小孙挺开心,就是享受家电下乡政策买的冰箱,2700多元的价格享受了13%的补贴,他觉得挺划算。
对将来的收入,孙圣海既有信心也有担心:大豆价格连年走低,最近不少农民都准备把种大豆的地改为种水稻,“希望国家对大豆也实行最低价收购,让农民的腰包有个‘底儿’。”他说,虽然近年农民种粮有各种补贴,看病有新农合,也有了养老险,但乡亲们还是觉得农业生产风险大,收入不稳定,后顾之忧还挺多。小孙希望国家能为农民建立更完备的保障网,让农民即使遇到天灾也能安稳地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